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怀念人民社会学家费孝通

来源:神笔奖时间:2020/4/26 16:13:59

来源:家国智库

本网讯:这位中国为数不多的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又由理论推动中国改革实践的大家,对生命作出这样的理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注:该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叶伟春于2010年11月1日费孝通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发表于新华社瞭望杂志要闻特稿,2020年4月24日是费孝通同志逝世15周年,2020年11月2日是费孝通同志诞辰110周年】

 

今年(2010年)是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我想写点文字作为纪念。我的家乡坐落在江苏吴江太湖边的七都镇庙港街道办(原庙港镇),就是在这个太湖小镇上的一个传统村落——开弦弓村,为费孝通和中国农民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1936年夏天,费孝通到姐姐费达生所在的开弦弓村养伤,其间便开始了他的农村调查,调查进行了一个多月。他以“江苏”、“吴江”和他的另外一个名字“费彝江”中共同有的“江”字给开弦弓村取了个学名叫“江村”。他以这次调查为基础写作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更被国际人类学著名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冠以“里程碑”和“宪章”,予以高度评价。

这次调查和这篇论文就是持续了费孝通一生的著名“江村研究”的开始,其核心是如何在农村找到一条让农民致富奔小康之路。

 

“剩下的光阴不能零花”

费孝通一生为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出主意,想办法,“行行重行行”,脚踏祖国万水千山。正当在第一个学术生命期时,1957年,费孝通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起的“十年浩劫”中,费孝通遭到迫害。直到1980年,费孝通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他当时已年届七十。他用“最先下水,最后出头”表达了解脱感,也透出了紧迫感。他曾表示,剩下的光阴不能零花,打算整体换一件东西,即中国农民的丰衣足食,中国社会的小康局面。正缘于此,费孝通马不停蹄地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始了他的第二个学术生命期。

他研究乡村和农田,调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在提出乡土重建,发展乡村工业的主张后,费孝通看到,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小城镇又是调节城乡人口的蓄水库,于是提出了“类别、层次、兴衰、布局、发展”的小城镇发展十字提纲。他试图从中国的版图上找到各地农民致富的路径。费孝通从家乡苏南入手,多次访问江村,从苏南追踪到浙江温州,从长江三角洲追踪到珠江三角洲,从东南沿海追踪到西北山区再到大西南,他通过对各地的实地调查,以事实为依据,写下了大量具有说服力的鸿篇巨制,比如《小城镇大问题》,此文发表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的小城镇“遍地开花”,1985年建制镇2851个,而到1992年建制镇就达到14182个,增长了约5倍。直到今天,小城镇依然是引起我们政府和专家学者重视的大问题。

在比较总结各地小城镇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费孝通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侨乡模式”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推动当地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也为其它地方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同时也丰富了小城镇研究的广阔内容。1986年2月27日到3月6日,费孝通带队的全国政协考察团考察温州。当时计划经济的笼子还是管着各个方面的,温州地区出现“家庭工业”是受到一些人非议的。这次访问是费孝通初访温州,考察了当地的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当时一些温州雇主大户还请教费孝通:“政策会不会变?将来会不会来整我们?”费孝通在《瞭望》周刊上发表的《小商品大市场》一文给出了明确回答,他指出,温州人民走出了一条“以商致富”的不同于苏南的新路子,并以令人信服的事实详尽地分析了温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充分肯定了“温州模式”。他认为“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们启动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他的论断使温州人的形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人们提起“温州模式”就想起“小商品,大市场”,这己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温州模式的经典概括。1994年11月,费孝通重访温州,在《瞭望》周刊上又发表了温州调查文章《家底实创新业》,再次力挺“温州模式”。1998年10月,费孝通三访温州,写下《筑码头闯天下》一文,再次在《瞭望》周刊发表,感叹自己似乎从温州人的精神中看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从初期的萌芽到和国际经济接轨的全过程的演示。此三文是费孝通以极大的理论勇气为温州正名呐喊的“温州三部曲”。他在研究这些经济模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观”,那就是反对单搞一个模式,各个地区都应当从实际出发,要在参考其他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优势,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全国一盘棋”发展理念

费孝通是我国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开拓者。

1984年,已经是74岁高龄的费孝通把他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扩展到经济区域,他看到全国这盘棋——东强西弱、沿海勃兴、中部委顿、边区瘦弱,感到“心神难安,又被为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吸引到了区域发展这个课题上,大有身不由己之感”。他一路从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至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另一路进入边区,从黑龙江到内蒙古、宁夏、青海、云南等地,便有三访温州、四访贵州、五下沧州、六上瑶山、七访定西、十一访甘肃、二十八访江苏等。费孝通通过调查认识到,中心城市、村镇腹地、流通网络、海陆空的出口是构成一个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他通过不停的调查研究,为国家提出了诸如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初步设想、振兴上海经济的设想和建议、推进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整体发展的建议、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及建立我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建议、建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区的设想等众多宝贵建议。

1990年4月10日上午9时,江主席专门听取费孝通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开发区的设想。费孝通说上海应该成为大陆的香港,应该成为一个集外贸、金融、科技、航运、信息为一体的中心,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开发区要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通过陇海铁路大动脉与西北原材料基地及三线所蕴藏的技术力量相沟通,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恢复它在东亚的应有位置。在费孝通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汇报中,江主席一直认真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的谈话并频频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要点。今天,我国颁布实行的很多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思想都能在费孝通的著述中找到影子。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还没那么强,费孝通主张我国的城镇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随着技术革新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费孝通意识到大部分小城镇大规模承接大城市转移来的技术力量的能力有限,又建议适时发展一些中小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他意识到市场经济不能被行政区划割断经济联系,又主张打破行政区域分割来发展经济圈和经济带,建议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和一些大城市以带动腹地的发展。同时,他认为大城市要建立起开放的、更大的“结合型”区域系统,并要注意基础设施和人口的承载力。费孝通尊重历史和现实,指出在一些目前仍然没有发展起来的地方仍要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他强调,不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城镇化之路。

费孝通用自己的方式和思想,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理念,并将它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开始将目光从东南沿海转向内地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他提出了建立“临夏、海东经济协作区”的建议;为了发展大西北,他提出了《关于建立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建议》,还产生了“两南”兴藏的设想,通过对大西南地区的考察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建立攀西开发区,重建南方丝绸之路,开发大西南的设想》。他关于促进22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提议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他提出的由民族多元与民族融合、文化多元与文化互动所产生的内生和谐,正是他1987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重建社会学

1979年春节后不久,胡乔木把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任务交给了费孝通。由此,以费孝通为第一任会长、第一任所长的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分别于1979年3月18日和1980年1月18日成立,成为中国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志。从此,社会学在中国改革发展的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家确立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后,2008年7月19日,胡主席作出“推动社会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重要批示,社会学迎来了它的春天。

费孝通的著述绝少那些坐谈性命的空疏之学,他搞学术研究的特点是用最简单、朴实、明白、妇孺皆可懂的语言写就对社会和人民群众有价值的实用文章。他始终坚信:“用文字来写作是文明时代一个社会成员参与集体生活时应有的一种自主和自由的行动。”

他重视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分析,重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研究,坚持典型案例的研究,抓到一个“十分得意”的案例就喜欢追踪调查;他也重视多点实地考察,喜欢用类型比较的方法试图从认识个别到逐渐接近认识整体,他为此比较了各个地区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他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要结合起来,但是定量研究应以定性研究为基础,他总是用他自己综合起来的特有的实地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问题,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社会学调查研究的“费孝通方法”。

1995年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思想,意在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对话与文化包容,更直指全中国及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处之根本。他在中国文化里发现了“推己及人”和“亲亲仁民”的思想,更直指人类的发展前途在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费孝通在1990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首肯了每个人、每个民族与国家、每个文化与文明体系等不同群体可以有不同的理想,各种不同的文化与文明等群体都有自己的优长之处,我们要像各群体自己那样欣赏和领悟他们所爱好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与文明的追求,和谐共存,最终达到不同文化与文明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交互融合,并以“天下大同”为最终信仰和终极目标。

费孝通一生事业和理想的总结就是他在1993年早春写下的十六字:“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又由理论推动中国改革实践的大家之一。他对生命作出这样的理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文/叶伟春)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