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张仃:中国山水画史

来源:神笔奖时间:2023/4/8 13:44:10

来源:北京木子艺术工作室

本网讯:

 

张仃,号它山,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

张仃:中国山水画史

中国山水画实在太丰富了,两三个小时讲不了多少,讲点山水画源流,做点说明,以后大家好好去看中国美术史。山水画在绘画传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唐代以前绘画,以人物为第一位;在唐以后山水画唱了主角,一直占主要地位,绘画史上山水画讲得最多,阐述的技法也最丰富。

 

山水画这么发达原因何在?我想有这几个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我国多山,多名山大川,黄宾虹讲:“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外国风景也美,但总赶不上中国风景。黄山奇、华山险、三峡雄,每一个地方山水都不一样。新疆的山水不太好画,它有雪山,天山壮观极了,五六千米的大雪山,从飞机上看,像海浪一样。西北地区的山,黄土地,有浑茫苍凉之美,西北有西北之美。中国这块土地不可能不产生大山水画家。长期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任何阶层,接触自然的机会都特别多。

 

二是哲学基础。画山水的人中,士大夫为多,既信儒,也信佛、信道,特别在社会动乱时期。李白、杜甫年轻时浪迹江湖,学剑当侠客,到深山学道。回归自然,独善其身,是许多文人的选择。明末清初八大山人因亡国,隐避其政治身份,就出家当了和尚,也当过老道;石涛也是这样。苍岩山有隋代南阳公主出家为尼的碑,因为她丈夫反隋炀帝而被杀,她因政治避难脱离尘世。中国历代文人由于政治关系,躲到山里隐居,有机会与山水打交道,成为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也浸透着道佛思想。

 

三是中国的山水画与外国的风景画不一样,是诗、书、画合一的。唐代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形象的诗。王维是个大诗人、大画家,用诗画表示感受。元代以后在画上题诗,用书法印章丰富画面,成了画的组成部分,山水画与诗歌文学结合在一起。

下面谈谈山水画史:

 

(一)什么时候开始确立了山水画。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洛神赋》中的山就像布景的片子,人比山大,远山近山一个样,山上的树比山高。六朝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也只画轮廓。最早的山水画,现存的是展子虔的《游春图》。隋代是只勾一些轮廓线,没有皴擦;唐代开始山水画形成,获得独立。吴道子为唐玄宗画嘉陵江山水,一夕而就;李思训画山水三个月才画成,是金璧山水。后来形成这两种风格,前一种得到发展,后一种没怎么发展。吴道子从长安画到洛阳有三百幅壁画,这些壁画中肯定会有山水,但谁也没见过真迹,但史书上有记载。王维的山水画是从吴道子那里学来的,可惜王维的真迹已不存在,见到的或传说是王维画的,都是宋人临摹的。但看出他画的是水墨画,线条简练,皴擦很少,画雪景很多。他是大官,由于唐朝变乱,躲到辋川,隐居在家,作诗画画。他的画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水墨画的始祖。

 

(二)唐以后五代至宋,知识分子隐居入山,有位画家名叫荆浩,别号洪谷子,居太行山,先学吴道子,后来悟到“师人不如师造化”,直接向自然学习。他画松数万本,“始知画松”。他有个想法,以为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他要吸收两家之长,创自己风格,可惜他也无真迹传世。米芾评论:“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五代才真正是山水画成熟的时期,除荆浩外还有关仝、董源、巨然,是山水画四大擎天柱。范宽是宋代画家,留有真迹。我50年前看到范宽真迹,后来给国民党弄到台湾去了。他画的特点是山顶上好画密林,水边画大石头,他用点子皴,有自己的创造。此外就是关仝了,关仝也学荆浩,早年刻苦力学,晚年的画超过荆浩,真迹传下很少。

 

下面董源,他画南方山水,山势平稳,有《龙宿郊民图》,米芾以为平淡天真,唐人没有这种风格。山脚用长线条,山脚上多鹅卵石,水边用横线条,画沙滩都是长线条,远树都是小圆点,再加树干。在他画中看不到险峻奇巧,只是平淡天真。巨然是南方和尚,也是学他的。此时形成荆、关、董、巨四大家,几百年来都在学他们。李成是山东人,影响齐鲁;范宽是陕西人,影响陕西;董源是江南人,影响江南。喜欢李成的,忽视范宽的气势;爱北方奇险的,不愿看董源的平淡天真。人们欣赏习惯都带有偏爱。李成的继承者郭熙、王诜风格各异。郭熙画陕西风景用笔粗壮圆浑,王诜秀润、俏拔。

 

宋代值得一提的是米芾、米友仁父子,创造了米点山水,他们是文人、诗人、书法家。米芾偏喜石头,有一次得罪上面,发配外地,皇帝知后,派人去看他,他对来人说:“你看这石头好不好?”人称米颠。宋徽宗找他去画画、写字,他见屋里有很多砚台,就藏一块到袖子中,弄得一袖的墨迹。他看不起王羲之父子的字,以为太妖媚。他住在长江边上的镇江,看到长江上云烟出没,就发明了横点画法,很少勾轮廓,有时稍稍勾点云纹,全部是横的大点。绘画到南宋,迁都杭州后,宫廷画家都是由北方过去的,有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他们用湿笔在绢上画。马远功力很强,人称“马一角”,专门在绢上一角画,没有完整的大山大水。

 

(三)到元朝,赵孟頫是宋宗室,在元做官。他提倡北宋画格,标榜要学李成、郭熙、董源、巨然,在纸上画,出现了飞白。开始提出以书法入画,上追唐风,整顿元朝的画风,是元开山的一位。而后才是元四家,后人却不提他,只提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其实赵在元代影响最大,黄公望学赵孟,又直学董源、巨然,他深入生活,走遍常熟、富春江畔,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元代大师有道家思想。倪云林家中有钱,收藏丰富,有洁癖,专门画茅屋小亭,有几根竹子,用晋朝人的小楷题画。他说:“我画竹像芦草,我不在乎,只是画胸中逸气而已。”他淡墨渴笔,皴擦简单,但有分量又很空灵,笔墨吝啬,恰到好处。当时有这样的风气,看财主的俗雅,有无学问,就看他家有无倪云林的画。写荒郊之野、寂寞之滨,是倪派文人画的典型,王蒙是赵孟頫的外甥,此人笔墨变化丰富,画画非常热情,用披麻皴画全景,学董源的,点是毛点,有时用焦墨直接勾。他博学多才,变化丰富,风格多样。第四位是吴镇,他脾气古怪,个性特别,爱画乌鸦老树,用湿笔,画山用董源的长线条,作品流传很少,多画溪隐图。元人充分发挥水墨在宣纸上的特性,淋漓尽致,把水墨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四)明朝四大家,明追元风,稍事变化而已,写实功力不如宋代,创造性不强,笔墨都讲师承。个别人追求南宋的马、夏,如画院中供奉戴进、吴小仙(吴伟)、林良是其代表。宾老对吴小仙评价不高,以为绘画到了吴小仙,开了江湖习气,他剑拔弩张,一点不含蓄,现在人不理解,误以为有劲,实际上格调不高。后来出现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严格地讲,他们不如元四大家了。沈周以董源、巨然为师,以元四大家为法,用笔比较健壮,意境不太深,学倪云林往往一学就过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庐山高》是中年时画的。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早年的用笔细,人称细文,晚年称粗文。唐寅是文征明密友,用淡墨画得很细,唐寅南北宗都学,有时用长细线条,有时用大斧劈,在艺术上想南北兼宗,实际上变成“折中”。还有仇英,他继承了南宋青绿山水,人物也很工,工笔写意都会,甚至比前三位功力还深,但缺乏内涵。因为他是画工出身,读书很少,画很表面。后来又出现一名大家,叫董其昌,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清朝画坛影响很大。他提出南宗北宗的学说,他把王维、荆、关、董、巨、黄、王、倪、吴称南宗,李思训、赵伯驹、马、夏、刘松年称北宗。他崇拜南宗,鄙视北宗;他收藏多、见识广,特别迷醉于董源和黄公望的画。他影响“四王”、吴恽等三百年清朝的朝野的画家,从皇帝大臣到民间,写字、画画都是他的学说,连乾隆皇帝的字,都是学他的。

 

(五)清朝三百年由于师承关系,每笔每墨都讲出处、讲师承,脱离了生活,山水画走向了衰弱。深受董其昌影响的“四王”、吴恽统治画坛,王时敏与董其昌关系最深,王原祁被称为画圣。王石谷、王鉴都是鄙视北宗推崇南宗的,“四王”以为画越像古人就越好,甘心情愿当俘虏,就像包小脚越小越美,公式化走到了绝境。董其昌的提倡之功过是非,理论界尚有争论,他讲技法、讲传统,脱离生活,对清朝绘画的衰弱有很大影响。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