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百岁爱国老人,写一个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凑10万支援抗日前线!

来源:神笔奖时间:2019/8/23 14:48:53

来源:大众收藏

12岁,独自一人徒步到上海求学;

30岁,成为中国第一个神学博士;

46岁,为大清赢得5亿元海军贷款;

54岁,妻儿在海难中丧生;

56岁,母亲过世;

59岁,三弟积劳成疾,不治而亡;

60岁,捐献千亩良田,教育兴国;

65岁,创建复旦大学;

72岁,出任民国第一任南京市长;

91岁,卖字为抗战筹款10万;

100岁,与世长辞。

他一生历尽中国最后五个皇帝,

见证民国六任总统,

出生时,

英吉利的坚船利炮刚刚震碎国门;

离世时,

日寇的铁蹄已经践踏大半个中华。

马相伯(184047-193911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神学博士。他精通8国语言,学贯中西,教育家蔡元培、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陈寅恪、胡敦复等皆为其弟子。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马相伯却能在百年间从容游走,留下一所享誉中外的大学和一个高山仰止的背影,正如柳亚子诗云:“一老南天身是史。”他留下的书法,更是承载了他图变图强的精神风貌。

马相伯书法:宽斋

神学博士

1840年47日,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马家村,其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襁褓间即受天主教洗礼,成为天主教徒,洗名若瑟,亦作若石。5岁入塾读书,喜探询天象运行奥秘。

马相伯书法:世间只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12岁时,马相伯已不满足于在私塾学习,打定主意后硬是依靠惊人的毅力徒步11天走到了上海,进入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小修院受所谓的“神修”训练。在上海的徐汇公学,马相伯博览群书,在别人还在为某一门学问苦思冥想的时候,他已经在攻读哲学、神学、天文这些艰深晦涩的学科;在别人还在为学习英语头疼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8国语言并且全都能熟练运用。

马相伯书法: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1870年,马相伯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神学博士。1871年,马相伯奉耶稣会之命,先后到南京、徐州等地传教。1872年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管教务,教学之余研究哲学及数理科学,译书百余卷。1875年,教会指定马相伯专门研究天文、数学。

马相伯书法:先民遗范。

从事洋务

1876年,马相伯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反遭教会幽禁“省过”,愤而脱离耶稣会还俗(但仍信仰天主教),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曾先后去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日本维新、高丽(朝鲜)守旧的对照,使他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因此屡屡上书朝廷,却都石沉大海。

马相伯书法:沈视自见贤于渺,牝贞常慈卫其根。

因为教会学校的背景,马相伯在清廷备受猜忌,终生不得加官予爵。还好他颇受李鸿章的赏识,对方不仅聘请他为幕僚,还邀请他作为自己的哲学讲师。1886年,马相伯奉李鸿章之命,赴美为大清海军筹集资金,本想筹2500万两银子,没想到美国投资者太热情,有24家银行愿意向清政府提供总额为5亿的贷款。马相伯大喜之下通报李鸿章,没想到等来这样的回电:“办法甚当,朝廷大哗,舆论沸腾,群矢集我,万难照准。”

马相伯书法:甫里渔樵身尚健,南村晨夕意何长。

进退为难的马相伯,最后失落至极,走出美国。回国之前他去了一趟欧洲,访问了欧洲几所著名学府。此次欧美之行,“欧美之强盛,我国之积弱”深深地刺激了他。由此,他认识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此后四年,他屡屡向朝廷上奏,恳请实行科学兴国的强国之策,但是再一次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震旦学院新址(今交通大学上海医学院)

创建大学

1902年初冬,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发生“墨水瓶事件”,学生集体退学,蔡元培曾介绍部分学生向马相伯求学。他遂于次年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以“中西大学堂”的理念,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院,自任院长。“震旦”为梵文,“中国”之谓,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梁启超曾著文祝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马相伯书法:九十二岁时手书。

1905年春,耶稣会欲变震旦为教会学校,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Perrin)为总教习,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大哗,摘下校牌,全体退学。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老泪纵横,决意站在学生一边,并得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在江湾另行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复旦”之语出于古诗《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为:复兴中华,同时也包含了恢复震旦的含义。

复旦大学旧址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在马相伯的教导下,这件破破烂烂的教室里依然走出了数位大师:有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有民国艺术大师李叔同,还有国学大师陈寅恪等等。这正如他后来对蔡元培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

辛亥革命前后,马相伯曾在东京任《政闻社》总务员。后来,孙中山将他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此时他已70高龄了。没过多久,南京撤销设市。马相伯转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并代理都督,在北京曾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支援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相伯在上海积极参加救国工作,坚决主张对内团结,对外抗战,被尊为“爱国老人”。193211月起,马相伯连续4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告。

“七君子”出狱后在马相伯家合影,中坐者为马相伯

1936年11月,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被捕后,马相伯与宋庆龄等人发表宣言,要求立即释放这七位爱国领袖,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营救活动。“七君子”出狱后,立即赴马相伯住处合影留念。这张照片被收入包括中学教科书在内的大小历史著作,为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照片上,马相伯在众人的簇拥下,端坐正中,尽显人瑞之相。

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打得异常激烈,全国百姓都在支援前线,马相伯这时候已经97岁高龄,由于钱都捐给了学校,他就上街写字写对联卖钱捐款支援前线,写一个字30元,写一副对联50元,整整凑了10万元支援前线。后来,更是全家出动,买了医疗用品,在后方办起了医院。

马相伯和孙女

1939年47日,恰逢马相伯百岁华诞,全国各地和有关团体都举行遥祝百龄典礼。国民政府对他颁发褒奖令,中共中央特致贺电,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他给上海复旦同学会的亲笔信有“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之语,以前方将士浴血抗战劳苦为念,把各方赠与的寿仪移作犒慰伤兵之用。

后来,面对《国际新闻》的采访时,马相伯回想起自己这起起伏伏的100年,好像为国家奉献了一切,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他想用教育叫醒世人,然而办了数十年,国家却依然积贫积弱,中国依然有那么多人浑浑噩噩。他很想大声问一问:国家的未来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想到这里他内心百感交集,突然泣不成声地说道:“我是一条狗,一条叫了一百年都没有把国人叫醒的狗!”

马相伯书法:有生可悟长生乐,今世当知后世目。

10月20日,马相伯得知湘北大捷,兴奋异常。114日溘然长逝,享年100岁。噩耗传出,举国哀悼。其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

1931年9月于右任与恩师马相伯合影

字如其人

马相伯5岁入家乡的私塾并临帖写字,此后多年笔耕不辍。

《复且大学档案馆馆藏名人手札选》一书中,开卷首篇便有老校长马相伯的翰墨。这是19394月,复旦全体师生为老校长的百龄寿诞而举办庆祝活动,老人获悉后而书写的答谢辞。这通书札马相伯的落款是“期颐史相伯启”,尽管已是百岁高龄,尽管只是两页书札体,但老人却是以稍带行书笔意的楷体,写得一笔不苟!即便为暮年之书,却丝毫不见龙钟颤巍之态,反而有苍古凝练之意!

马相伯还有一幅楷书中堂,所书为关于书法的四言诗,书奉“崖琴仁兄”,其诗为:

刻纸易鉴,心圆管直。浆浓色深,万毫齐力。

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努如直集,勒为横打。虚转妥帖,殴斗峥嵘。

形张风冀,耸摧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未尽,已拉时名。

诗中所述,既是他对书法的理解,也是他自己书艺之写照。

有学者认为,马相伯的楷书得力于北魏,舒展挺拔,骨力不凡。《张猛龙》的劲峭开张、《张黑女》的灵秀内敛,还有苏东坡的丰腴跌宕、赵子昂的端庄流润,似乎在他的书法中都有所显露。书画界自古有一种说法叫“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意思是说,书画是书写内心情感的,因此作品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马相伯的书法也充分体现其一生救国救民的高尚精神。

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纵观马相伯的一生,大多数的时光是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度过的,但他却活成了一个国家的良心,长成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