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冰点新闻>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书法

来源:神笔奖时间:2019/6/18 8:55:17

来源:书画相约

本网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批著名的大学者、大文人,他们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深厚,学贯中西,他们虽然并不以书法名世,但他们的书法墨迹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内蕴和文献收藏价值。到底是书法滋养了学问,还是学问扶持了书法?不管怎样说,他们一定做到了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进而相得益彰。

       名人小传: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胡适(1891—1962),字适之,胡适是其笔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生于安徽绩溪,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大哲学家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后,大力提倡白话文和新诗,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号召文学改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家学渊源:

        “爱而有度 严而有格”的家教

胡适故居

       胡适的故乡绩溪旧属徽州府。胡家历代经商,做茶叶生意。胡适的父亲胡传生命中遗传着徽州的文化基因。他16岁便随先祖到上海郊县当私塾老师,24岁中秀才。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清,胡传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梦,出任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

胡适父亲胡传与母亲冯顺弟

       胡传曾到上海求学,在龙门书院追随著名经师刘熙载研学经史,是一位深受宋代理学影响的儒生。他自己编写了《学为人诗》,让胡适三岁就开始学习,要儿子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君子。

       胡适出世不足百日,父亲便往台湾供职。甲午海战后的1895年,胡父病逝于厦门,这时胡适仅三岁零八个月。

       胡适的母亲23岁守寡,她没读过书,却千方百计送儿子上学,督促儿子好好读书。胡适小时候,有一次因贪玩逃学被母亲痛打,母亲一夜长涕,警醒了胡适,使他明白:只有自强不息,求学上进,才能报答含辛茹苦的母亲。

       胡适在《我的母亲》是这样形容的:

       “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对唯一的儿子,胡适母亲悉心教育,她每天早晨都要对儿子晨训,儿子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全都讲清道理,告诉儿子错在哪里。

       儿子留学美国,她独撑门户,生活窘迫,甚至靠抵当首饰过年。但当她得知儿子想要一部《图书集成》时,便借了80块大洋买了下来,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大书,为胡适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国学基础。

少年胡适与母亲

       胡适的母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严格的同时不忘给孩子尊重。正因为有如此深情鞭策、爱而有度、严而有格的开明教育,中国才多了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

       墨迹书风:

       “有君子之风” 的学者书法

       作为学者,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繁忙的读书和工作之余,他静心临习汉、魏、晋、唐碑帖。胡适的书法师从清末大书法家郑孝胥,早年学颜真卿和二王经典之作,后学魏碑,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

胡适书法“宁鸣而死”

       胡适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极力地追求内心的舒缓、超脱与释然,追求个体的自由与放达,这些与他所提  倡的政治社会主张也是相吻合的。

胡适书法“学问要如金字塔”

       胡适书法是典型的学者书法,其特征是文雅、含蓄、隽永、流畅,无雕琢气、造作气、浮躁气和江湖气,更重视内在的气韵和整体的表现力。 

胡适书杜甫诗句

       胡适书法既有民国时期学者相似的审美特征,又有着不同的取法、用笔和审美追求。

       他的书法在儒雅、敦厚、开张的背后,有放纵豁达之致,这种放达是学养宽博、造诣深邃所铸成。

胡适隶书对联

       胡适一生为人处事“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有“民国第一君子”之誉,其墨迹也是温文尔雅、不激不厉,不拘不泥,有君子之风。

胡适手稿墨迹

       胡适所传世的书法作品不多,留下的手稿文献却不少。其作品多为信札、小品,极少有厅堂式巨幅大作。胡适的信札多以行楷书之,线条流畅,笔墨韵致通灵超逸,深得魏晋及宋明小楷意趣。《胡适手稿》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审美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