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傅抱石《韶山诗意》

来源:神笔奖时间:2018/10/8 14:09:11

傅抱石 韶山诗意 70×93 cm 1964年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一九六四年九月,傅抱石 敬写于南京。
   本网讯 来源:雅昌艺术网 1959年6月6日,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在湖南群众艺术馆馆长周汉平、韶山招待所所长赵伯秋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段千湖的带领下第一次来到韶山写生作画。他不仅游览了韶山八景,还参观了许多与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相关的遗迹,尤其是对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的自然环境,诸如背后的韶峰、毛泽东少年时游泳过的池塘、劳动过的水田、读书处和毛震公祠等都做了仔细观察,认真勾画不同角度的草图,以速写记录的手法收集创作素材,可谓全力以赴。
6月10日,傅抱石在设计草图的基础上开始落墨,两天后基本绘制完成《韶山图》卷,近似焦点式满构图,其色调、墨调及亮度的定音、定位,墨色交融,树木葱茏,以低调的偏银灰墨色、淡赭和淡绿调性,造足了和暖温馨摇篮之诗意般的宁静气氛。屋宇、远山、松林无不整而透、透而松、松而翠,浑厚处顿生微妙与空灵,虚实、浓淡,笔墨处理浑然天成,气势开阖有度,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极富温润隽永的人文气息和生趣盎然的质朴情感。
众所周知,用山水形式描绘韶山,不同于一般的表现自我或抒写胸中逸气的山水画。韶山因为所连带的革命历史的背景,除了绿水、青山、云雾等自然内容,还有作为领袖故里图像的一些基本要求,如果用以往的笔墨不能达到时代的要求。因此,傅抱石在处理韶山主题的笔墨表现时,以浓郁清新的笔墨语言来描绘与歌颂韶山,重在突出一个“新”。这里,他在对景写生中力图表现直观视觉感受,在着重写实表现时融入了“西画因素”以弥补传统中国画的若干不足,在构图、敷色方面以崭新的、地道的笔墨形式,完成了对自然景物形与神、光与影、色与墨、虚与实、质与文的高度融合,从而最大程度上拓展了观众的心理空间。
随着韶山图的公开展览和正式出版,傅抱石的韶山图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传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发挥着相当的示范意义,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引发了后来众多山水画家表现韶山的热情,同时也昭示着1960年代山水画新兴美学趣味的崛起。
1959年6月25日,也在傅抱石韶山写生的数天后,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考察,接见召开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社会生产、生活情况的汇报和意见,成为当时轰动的时政要闻。无疑,毛泽东回韶山在当时的政治情境下引发了1949年以后第一波“韶山热”,刺激、助长了后来美术界的韶山图创作的热潮。
当时,许多画家开始普遍关注中国画中的韶山题材的开发。《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正式出版后,傅抱石在1964年初一直忙于毛泽东诗意画的经营,集中创作了近二十件诗意画作品。特别是1964年8、9月间,为了迎接国庆十五周年,傅抱石以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大幅诗意画,譬如《芙蓉国里尽朝晖》、《乾坤赤》、《虎踞龙盘今胜昔》、《登庐山诗意图》等,以供各种展览。期间,他也创作了一件与上述尺幅相当的《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
无疑,《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是傅抱石韶山诗意系列中一件的佳作,从浅浅的溪水、绿色的耕田到远景的韶峰都由实景写生而来。画家将这平凡的景色纳入自己的视线,运用自己的笔墨技巧,赋与了作品以感情的色彩。如用浓墨写出枝叶纷披的近景,以淡青和草绿渲染的农田,乃至淡墨挥写的青山如黛的近景,郁郁苍苍,层层迭迭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抒情气韵。特别是荷锄行走阡陌的农夫,似画龙点睛,充分营造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境。就视觉心理而言,图中那些体会入微的茂密景象充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大大加强了视觉经验的亲切感,拉近了绘画与生活的距离,也实现了特定题材的政治内涵。
 

                                                                                               (责任编辑:沈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