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时尚经典 致经典历史书画珍品/张择端、王希孟、赵孟頫

来源:神笔奖时间:2025/8/27 13:12:29
消息来源:经典艺术交流中心
本网讯:

致经典历史书画珍品
张择端 王希孟 赵孟頫

以下几幅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具有重要的考史价值。


张择端 (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

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北宋末年著名的画家。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只有71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金人张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图》后面写下的这71个字的跋文,距北宋灭亡仅五十八年,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世上惟一的记载(可称为孤证)。后世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依据皆源于这71个字。金人张著的题跋确实是最有价值的史料,也是对张择端身世最权威的记载。张著本人也没有确切的生卒年记载,《中州集》卷七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 可知张著为《清明上河图》作跋,是在其进入金内府的前19年,当时张著应该比较年轻。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绘制了各色人物。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说法不一,常见的有500余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815人说(汤友常数米法)、1695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此外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各种说法较为一致。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王希孟 (1096年—1119年),北宋晚期中国画家,画史无传,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知其18岁时为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今藏故宫博物院。画用整绢一匹,画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据史料记载,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 ,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

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作
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卷》是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他在参差起伏的山峦和江渚之间,以极大的热情精心地描绘了众多的渔村野店、山寺道观、溪桥、水榭、亭阁,形象刻画真实,铺陈合理。这种在自然景物之中容纳人工建筑,并形成一种表现特点的做法,是“燕家景致”的重要特征,但《千里江山图卷》的山水和人工建筑的结合表现得较“燕家景致”更和谐、更富有生活意味,因而显得更亲切、更有真实性。这幅青绿长卷巨制,画风严谨工丽,刻画形象精微周密。卷中几组主要峰峦作层峦叠嶂式的组合,主峰突出,峻峭秀拔,具有表现山势转折、强调主干线的作用。山峦的参差、叠压关系和前后位置巧妙地运用虚实,渲染精到,表现出崇山峻岭的意象。其画风和表现手法与北宋李成以来的北方山水传统相结合,并继承了宋院画“周密不苟”的画风。这幅青绿山水长卷的构图,采用全景式的形式,在境界上属于整体把握和整体表现的传统范畴,运用的是“以大观小”法,全卷置陈布势颇见匠心。景物放远,拉大空间距离,造成宏大的视觉空间。其上群峰耸立,冈岭相连;其下远渚遥汀,坻屿相间。江波之上渔舟游渡,画舫往来。其中楼观错落,长桥短榭、篱落村居散聚江皋山麓之间,平沙溪岸萦回映带,曲折连绵。各部形象的体块大小穿插,虚实相间,高下相合,起伏波动,构成一种往来回环、流动而和谐的空间节奏,具有无尽的律动感。 

赵孟頫 (1254年 - 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元  赵孟頫  行书跋韩五牛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的代表性人物,是“博学多闻、操履纯正、文词高古、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元仁宗语)的文坛宗师。同时,赵孟頫将其艺术主张付诸书画实践,成为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赵孟頫一生留下了大量书札,解读其书写背景、内容,寻绎其书写规则习惯,研究其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历史及文献价值。但因为这些书札往往施于家人、朋友之间,用词简略,亦因时代之别,故其书札中所言及史实与用典,不免晦涩难懂,所以对这些书札进行精确考订、明辨源流,准确还原其历史事实,完整把握其文化内涵,于文化史、书法史研究而言具有补益之功。
元  赵孟頫  行、楷书翰札(之三)  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行、楷书翰札(之八)  故宫博物院藏
(责任编辑:李正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