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本网讯:
兔子因其可爱的形象深受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喜爱。在西方文化中,兔子有着多层含义,它们代表着胆怯、畏惧、警惕以及多产。兔子虽不及狮子、马等动物在西方拥有令人欣羡的地位,却也留下了许多极为精彩的艺术作品。
西方绘画中最著名的一只兔子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创作于1502的《野兔》。画家在这里以极精确的手法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详细的、近乎科学的动物研究样本,显示了丟勒极强的观察能力。
阿尔弗雷德·丟勒《野兔》,1502,纸本水彩
虽然是一张水彩画,但画面的完成度很高。在一张浅褐色的色彩纸上,画家耐心地用笔尖勾勒出野兔的形象,深浅交叠的笔触建立起毛发的纹理。作品的挑战性在于野兔的皮毛分布在不同的方向,而且全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因此丢勒不得不调整阴影习惯,通过光线落在动物身上来显示其骨骼结构,突出了耳朵和身体上的毛发。同时,为了彰显出兔子的活力,画家特意在画面中增加了一些精致的细节,如胡须和兔子眼睛里反射的窗户。
《野兔》显示了丟勒艺术风格中的北欧现实主义传统,但他也对意大利艺术的各种创新与可能进行了整日钻研。在他第一次专程前往意大利学习时(1494-1495年),他将比例、透视和对自然的研究等文艺复兴时期孕育的新知识与新技术带回了德国。作为一名人文主义学者,丢勒在15世纪初的许多艺术作品都显示了自己对自然的兴趣。他曾说“不要离开自然......因为艺术植根于自然,能将其从中拉出的人便能拥有它”。
提香《圣母子、圣凯瑟琳和一只兔子》,1530年,布面油画
埃米尔·穆尼尔《喂兔子》1888年,布面油画
梵高《有两只兔子的田地》,1889,布面油画
亨利·卢梭《兔子的食物》 1908,布面油画
逐渐地,兔子从象征之物、宠物、猎物变为了流行图像。在消费主义的席卷之下,艺术逐渐与“大众”“商业”等词捆绑在一下。尤其是波普艺术家们相信艺术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生长,并从大街上获得给养。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从现实传媒中选取创作素材,然后对其进行美化加工,使得艺术被打造成大众商品的样子进入到社会中,显示出一种文化妥协。他相信借助媒体的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钟”,因此他通过将丝网印刷、重复等广告领域的技巧和手法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通过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图像通过大量复制来获得曝光度。图像的无限复制可能会缓和主题的犀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幅《兔子》中,沃霍尔通过改变色彩和光线对同一个兔子形象进行不断的重复,提高了整幅作品的冲击力。
纵观人类历史,“人与动物的关系是热爱、利用和毁灭的无序混合,提供了某种自然的平衡,就像动物世界本身存在的一样”。1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一样,兔子被人们所观察、被人们所宠爱并被人们所猎杀,构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留存在美术作品中的兔子都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观者的目光。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