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太美了!张大千画里,藏着中国人的千年美学密码

来源:神笔奖时间:2022/9/13 21:53:39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本网讯:

“3亿2000万港币,最后一次,SOLD!”

18分钟激烈竞投,50多次竞价,3.7亿港元成交。

今年 4 月,张大千创作于1947年的画作《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拍卖成交,刷新了张大千有史以来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张大千,拍卖季的热搜预定者、艺术拍卖场上的顶级流量,也是现代画家中成交亿元作品最多的传奇国画大师。不管你看不看得懂国画,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

 

张大千 赠李祖莱自画像 1968年

他的趣闻轶事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当土匪、制“假”画、做和尚,一生风流韵事说不完。一生争议颇多,评价毁誉参半。

但唯有在他的画里,我们能见到一个画如其人,人如其名的张大千。

四十岁前“师古”,四十岁后“师自然”,六十岁后“师心”。他用满腹才气,将经历过的大千世界,都画成了大千壮丽的作品。

 

张大千 水月观音 1956年

徐悲鸿毫不吝啬地称他为“五百年来一大千”;民国时期北平画坛领袖人物溥心畬更直言“宇宙难容一大千”。

西方艺坛赞他是“东方之笔”。1956年张大千在法国会晤毕加索,西方报纸还将这次会晤誉为“艺术界的高峰会议”。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传奇的画家,以至于他离开以后,无数人感慨:“大千世界依旧,画坛传奇再无”,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随先生高古的画风。

张大千的三个“大千世界”

以满腹才情,

让艺术莲花开遍中西艺林

第一个大千世界:

他是制“假”高手,自称石涛再世

40岁前锐意仿古的张大千,初入画坛,以一手“假石涛”名震艺林。

有一回,陈半丁得了一本“比石涛还要石涛”的画册,兴高采烈地邀黄君壁、马晋、王雪涛等名家来欣赏,当客厅里一片赞叹声,不请自来的“石涛迷”张大千看了一眼却大笑起来:不用看了,是我画的。

他还用一幅自己的仿品,“骗”了国画大师黄宾虹一幅石涛真迹;甚至连徐悲鸿、张学良也被他“骗”过。

赠赵半跛《山水图册》中,一位仗竹高士行走于高山巨石之中,尽得石涛笔意;

 

赠赵半跛山水图册花卉之二 1933年

这一时期,张大千的山水、花卉、人物等大多有明清画家影子,笔墨秀润,清新雅丽,风格脱俗。

赠王秋湄《巫峡清秋图》中,设色淡雅,清意醉人心。危岩峭壁处云山飘渺,远山间的枫林却描写得繁密细腻。

 

三〇 赠王秋湄巫峡清秋图 1934年

张大千画荷,更有“从八大处得气,自石涛处取韵,摄宋人之境趣”的功力。这幅送给友人陈光甫的《荷花图》,以轻绿渍染、泼染的荷叶,敷色轻盈;画眼处,荷花瓣尖及须蕊则以鲜丽洋红勾写,浓淡相宜。

 

三一 赠陈光甫荷花图 年代不详

第二个大千世界:

遍访名山大川,面壁敦煌三年

张大千不仅取石涛之法,也效仿苦瓜和尚一生云游四方,遍访名山大川。唯有“搜尽奇峰打草稿”,才能画尽胸中的丘壑。

1941年到1943年,张大千远赴敦煌临摹壁画,三年时间,他画了276幅大小壁画,用去颜料千斤,亦使他散尽千金。

但这一空前举动,却让沉睡的敦煌壁画再现生命力。沉浸在敦煌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奢华、丰富和感性之中,也成就了大千艺术的巅峰。

从那以后,敦煌的庄严和雍容便伴随他一生。

他对人物画之色彩、线条、造型等从明清小写意重返唐五代之高古精密。仕女的造型,也由明清之纤弱,转变为丰腴健美。

 

张大千 集锦图册之九 年代不详

第三个大千世界:

中西兼容,独创泼墨泼彩之画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张大千开始了漂泊海外的后半生。长期旅居、游历欧美的生活。他从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中得到灵感。

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基础之上,张大千开创出以泼墨、泼彩技法为特征的崭新画风。既有中国的写意,又有西方的光色。

随着视力下降,张大千原本笔触清晰的山、树、河,也渐渐被柔和的颜色漩涡和深墨斑所取代,仿佛一团薄雾笼罩着远景。

 

张大千 秋居图 年代不详

这种极具西方审美趣味的现代与抽象背后,却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诗韵、神韵水乳交融于其中。自此,中国画史上的一位登峰造极的一代画匠由此诞生。

张大千画作的艺术价值一次次被刷新,对于艺术爱好者、国画迷来说,虽不能拥有拍卖场上的亿元画作,但我们却能通过收藏张大千的作品,拥有一双懂得欣赏亿元画作的眼睛。

从张大千的绘画中

看到“画家”身份之外的张大千

他让你看见美,也予你发现美的眼光

虽无一字解说张大千的画作,我却第一次充满了对日月、对虫鱼、对流水,对起舞的花草、对四季易色的青山、对被风吻遍的奇石由衷深沉、一往情深的爱。

他画莲,便在莲开时节四处赏荷、写生;在住处开辟池塘种些芙蕖,即便是在空间狭窄的摩耶精舍,也要用几只大缸蓄养荷花。

画山水,便历遍祖国大地,然后云游海外,万里寻胜印度、南洋、欧洲、美国诸地。

 

赠孟小冬秋山红叶图 1965年

若不是爱得深沉,若不是看过千千万万遍,他的画作里不会有花草、走兽的千姿百态,也不会有如此斑斓的大千世界。

赏张大千的画,习得的是一种在生活里发现美的眼光——

在细处,于风晴雨露中看荷的大、小、残、雅,静、动、离、合;

登高处,于名山大川间感四时的迁移,通天地之奥蕴。

如果你丧失了对美的感受力,我想你应该看看张大千的画作。

 

张大千 赠张群山水花卉图册之二三 1933年

是天才,也是“中国画家中最勤奋的”

很多人都知道书画鉴赏家、史论家傅申评价张大千的那句话:“他是身上拔一根毫毛,要变石涛就变石涛,要变八大就变八大。”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句话前还应该有画家叶浅予的评价:“张大千是所有中国画家中最勤奋的,把所有古人的画都临过不止十遍。”

张大千一生凡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靠的是远比“天才”二字更多的努力。

 

张大千 集锦图册之四

张大千临古却不泥古,对临摹古画他也有自己的心得:“融合古人所长,参入自己所得,写出心目中意境,那才算达到成功境界。”

正如万君超先生在序中所说:“除了个人天赋异禀之外,如果没有两年七个月的敦煌之行和海外二十多年的创新求变,那他或许也就是一位二流职业画家而已。”

成为“张大千”的捷径,原来早已藏在他的画作里。

一生世情练达,无愧“画坛豪客”

芭蕉树下,妙人儿像被春风摇荡的细柳,轻灵的背影,跳的可是昆曲《思凡》。

据说在1938年,有一天民国才女张充和与舞蹈家戴愛莲同去拜访张大千,在张大千家里,张充和表演了《思凡》。张大千当场挥毫,画下张充和表演时的姿态。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