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法入门号
本网讯:倪瓒是文徵明极为推崇的画家之一,然而在文徵明的仿倪画作中却无不透露出异与倪瓒的艺术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徵明仿倪作品的分析,来解析文徵明心目中的江南春景。
“平生最爱云林子,能写江南雨后山”,“我亦年来有迂癖,时时闲写郭西山“。在文徵明的诗句中,毫不掩饰对倪瓒的崇拜。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表明为仿倪瓒的画作,然而,这种“仿”并非单纯的模拟,它包含着画家的情感经验,是画家的艺术再创造。而“仿”的基础则是画家对于经典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探讨文微明的仿倪瓒风格,我们首先要分析文徵明理解中的倪瓒风格。
文徵明 枯木竹石
文徵明理解中的倪瓒画风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闰月,吴中许国用收藏到了倪瓒所书《江南春》诗词二首的真迹,邀请吴中文人前来唱和,时年二十九岁的文徵明也参与了这次文化盛事。因此,对于倪瓒的盛名,文徵明必定早有所闻。
倪瓒《水竹居图》
倪瓒的画作在明中期应该是比较多见的。沈周曾在倪瓒《水竹居》题跋中云“予生平最喜先生笔法,寓目几四十余幅,靡不心醉,马齿近年八十,又见此卷”(《石渠宝笈初编》卷六),而作为沈周次辈的文徵明想必所见倪瓒作品也绝非少数。就现存资料统计,仅文徵明所跋过的倪瓒画作就有十幅之多。那么,在文徵明看来,倪瓒画风又是如何呢?
墨痕惨澹浑如昨,仙迹依稀尚可呼。
倪瓒,字元镇,元季高士,清真绝俗。
试拈秃笔写云林,一篇秋光生眼底。
平生最爱云林子,能写江南雨后山,我亦雨中聊点染,隔江山色有无间。
遥山过雨翠微茫,疏树离离挂夕阳。飞尽晚霞人寂寂,虚亭无赖领秋光。
无论是“墨痕惨澹”“清真绝俗”的艺术风格,还是“秃笔点染”“隔江山色”笔法构图,文徵明对倪瓒萧瑟疏淡的画风的把握显然十分准确。在了解这些后,我们来看下文徵明对于倪瓒画风的演绎。
文徵明对于倪瓒画风的演绎
文徵明 山水图卷 局部 大都会博物馆藏
现存文徵明较早的仿倪瓒画作是其正德七年壬申(1512年)所作的《山水卷》,此卷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笔者并为见其图或照片,因此无法定论此作风格。但就学者陈葆真研究认为,文徵明的仿倪作品往往结合倪瓒和吴镇两人的绘画母题,以及在画面上重复表现特定的主体单位为特色。而后,陈葆真又以《疏林茅屋图》(1541年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及《秋山图》(无编年,现存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两图为例,进一步详细论证出在文徵明喜欢选择吴镇式的树木和屋宇来配合倪瓒式的山石和水域,共创一种安静而疏朗的气氛。
诚然,如陈葆真所述,就笔者所看文徵明的仿倪作品来说,在绝大部分作品中,文徵明都用茅屋取代了倪瓒标志性的野亭。但是,文徵明对于倪瓒画风的演绎并非仅止于此。
文徵明《古木苍烟图》
《古木苍烟图》是文徵明六十一岁时所画的仿倪作品,上有陈沂、沈仕、汤珍的题诗,周道振先生鉴定为真迹。在此图题诗中,文徵明曰:
不见倪迂两百年,风流文雅至今传。偶然点笔山窗下,古木苍烟在眼前。徵明戏用云林墨法写赠,子寅以为何如?嘉靖九年十月。
由款识我们得知,此画文徵明是赠于严宾的仿倪瓒之作。严宾,字子寅,号鹤丘。金陵(今南京)人,能诗及书画。所藏书画颇多,精鉴赏。
此画可分为三部分,前景溪岸枯树,中景林屋,远景山峦迭起。画中枯树枝干先以干秃之笔笔淡墨勾勒,再以浓墨醒笔。几棵树均长于溪岸边,此技法与画面萧瑟的画风显然来自于倪瓒。然而,文徵明在山石的皴法上却兼用了“折带皴”和“披麻皴”,并且用了水分较大的横卧点苔点在山体之上。
构图上虽然承袭了倪瓒“一河两岸式山水”,但整幅画并不在于凸显倪瓒式的幽远,而是加强了远景山体的高耸厚重之感,试图将所有的视线都极力包围在前景的山谷中,显现出黄公望的艺术趣味。
此类构图亦出现于四年后文徵明的另一画作《西斋话旧图》中,此图画于1534年十二月四日,时文徵明往无锡访华云,留居西斋,并在此题跋了其所藏的巨然《治平寺图卷》。故赋诗寄情,并系以图。但在此图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巨然的影子,反而弥漫这倪瓒及黄公望的艺术气息。但画面又绝不似倪瓒的冷清寂寥,而是众多友人在寒冬之日汇聚一堂闲聊话旧,屋内的温馨与屋外的寒冷萧瑟之景形成强烈对比。
文徵明 仿云林山水 南京经典2011春拍 成交价172.5万元
作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年)的这幅《仿倪山水图》卷是文徵明晚年的用心之作。此画长卷巨幅,文徵明在题跋中曰:
倪元镇画本出荆、关,然所作皆只尺小幅,而思致清远,无一点尘俗气,余暇日用戏用其墨法,计为长卷,所谓学邯郸而失其故步也。癸丑十月又三日,徵明。
文徵明在此用“邯郸学步”的典故来谦虚地强调自己与倪瓒差距,但同时也说明了文徵明对自己绘画的肯定。因此,在这幅名为仿倪的画作中,出处都有流露出与倪瓒相异的艺术趣味。
文徵明在此画中沿用了倪瓒的“折带皴”,但老辣的笔法和浓重的墨色一反倪瓒的幽远淡泊,浓密的线条使得整幅画充满了使人振奋的节奏感,把倪瓒一贯的平静景色改为雄浑且充满动感的结构。整幅画面高潮迭起,在画面伊始,一闲居山水中的高士带领我们走进了文徵明的山水世界,在画面的第一个高潮中,巨大的山石几乎充满了整段画面,茅屋疏林穿插其中。在经过一小段平静水域的过度后,又迎来了第二个高潮。在崇山峻岭之间,一高士坐于峭壁之上听泉,而在第三段中,其构图及平台画法均来自于黄公望,而在皴法中则在“折带皴”的基础上兼有“披麻皴”。而倪瓒典型的“一河两岸”构图在画面尾音才得以显现。
倪瓒 容膝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文徵明所补《江南春图》
如果说前两幅作品表现的仅仅只是文徵明对于倪瓒绘画技法的重新演绎,那么,其所作于1530年的《江南春图》则是对于倪瓒绘画精神的根本背离。
倪瓒 小楷江南春三首
纵23.1厘米 横41.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江南文人对于倪瓒的推崇促使了唱和《江南春》的文学热潮。文徵明作为吴中文化名人,亦参与了此次文化事件,于1498年第一次和诗,创作了《追和倪元镇先生江南春》诗歌。至1530年,袁裹得到了倪瓒的《江南春》手稿,故邀请吴中文人再次前来和诗。在这次追和中,文徵明不仅和诗,更是为倪瓒《江南春》补图。对于倪瓒的推崇使得文徵明必然十分重视此次创作,与其往日“聊以自娱”的作品不同,这幅画作中无不透漏着文徵明的精心设计。
文徵明《江南春图》
纸本设色 纵106厘米,横30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虽然是为倪瓒《江南春》诗歌所作补图,但就画面风格来看,几乎没有倪瓒的影子。
文徵明在此将构图设计为重心向右的半环形,以河流推进画面的延伸,两岸山楼水阁依次展开,整幅画可分为四段,画面右边为全画的近景,亦为表现的中心,近处的土坡遮掩着屋宇,中间是静静的湖面,远处则为飘落而下的溪涧,和近处的物象形成呼应,这一个局部虽然可以看出倪瓒式构图的影响。然而,当我们沿河而行时,却渐渐的步入了赵孟烦的画风。人物用笔纤细,设色古雅,或行或坐,自然生动。
明何俊良曾说:“(文徵明)坚辞玉署,高卧江南。郡富湖山,境绕竹树。每及春时,风日和畅,招携名辈,远胜邀游。溯沂上之高风,追山阴之逸轨。”显然,此图描绘的正是文徵明自己心目中的江南春景,它不再是倪瓒式的清冷和忧伤,而是温文尔雅的自适自得。此画简淡清润,色彩素净雅洁,画面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生活气息恰恰正是对倪瓒最根本的背离。
小结
综上所述,在文徵明的仿倪瓒画作中,文徵明所追摹的前人却非倪瓒一人,而是亦融合了黄公望、吴镇的绘画语言,充分地体现出文徵明“博综古人”的艺术特点。而画面整体所渲染的亦不是倪瓒所推崇的意境萧疏,而是一种充满艺术张力的生命感。这种生命感的不仅表现在对笔法、构图的强调上,亦体现在画面的内容之中。
众所周知,在倪瓒的画作中极少有人物形象出场,较多时候都是仅绘一所空亭,而在文徵明的仿倪作品中,往往有悠闲自得的人物穿梭于山水之中。显然,倪瓒画中运用遥遥相隔的景物而宣扬的萧素心境并不是文徵明力图表达的情感。
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徵明所着力表现的情感恰恰是对倪瓒艺术根本的背离,而这种背离则集中体现在文徵明六十一岁时所作的《江南春图》中。在文徵明的心中,江南春不再是倪瓒“清秘风烟更寂寥”的伤感情调,而是他“吴山吴水尽含情”“的温润诗意。
这一切或许都源于二者不同的生活环境,毕竟,相对于倪瓒漂泊惨淡的人生,文徵明的一生则显然顺利得多。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