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木子艺术工作室
本网讯;某书法培训机构在社会上做过一个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书法爱好者数量约一千万,接近全国人口的0.7%。所以呢,进来读文的基本都是百里挑一的特殊人群啊。
但是爱好书法不代表能欣赏书法,其中真正深刻理解书法的最多占到20%。所以在已经极少人写毛笔字的现代全国,真正懂书法欣赏的人有0.14%,高达200万人口,相当于冰岛全国人口的7倍。
当然了,不懂欣赏书法的中国人也不少,接近14亿吧。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快气炸了:“自以为是!就你作者懂,别人都不懂好了吧”。
如果你对这种“瞎推断”的数据不满,先别急着生气,既然已经点击来“瞎看”了,不如静下心来,理性地听笔者继续“瞎说”。
国人的书法审美缺失非常严重,甚至有人还停留在“正书之外都是丑书”的负面阶段。我们先捋一捋现状。
全国人民,对书法的审美大概现状是这样的:
占全国人口的0.1%的书法爱好者中,对书法审美大概现状是这样的:
书法欣赏对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不同深度的人从书法中欣赏到、享受到的东西也不同。有人只喜欢书法的端正、秀美、漂亮,而有人则能享受到书法的古雅、朴质、苍劲等大美,这种差是由实践、情趣、修养等形成的,其中,修养尤为关键。
1、深度实践者太少
前面说到,如果按全国一千万书法爱好者来分,那可能有80%以上是楷书的“浅显实践”,最多20%是属于“深度实践”。
所谓深度实践者,在于绝不满足于楷书的练习,对行草篆隶都有兴趣、都有临摹与思考、见解。而过半人只停留在楷书的练习,并不是行草篆太难,而是只喜欢平地上的安全与稳妥。10层楼的行草篆的景光是好,不敢去想。
深度实践对于欣赏的意义在于动手之后才知道千年书法的难处与不易,知道书法渊源、嬗变及各时期风貌特征、及各时期书法家的思考与探索。
浅显实践的人会有什么特征?六个字—“半桶水淌得很”,比如停留在楷书的初学者,就很容易蔑视别人的行草作品,并给出评价说:“丑书当道啊”、“我闭着眼睛都写得比他好”、“还不如我儿子的字!”这些都是典型缺乏深度实践的“愣头青”。
书法的实践有多深,你的话语权就有多大。
2、缺乏艺术情趣
情趣这种事情,很暧昧很含糊,跟个人的成长与学习、生活环境有关,也会有变化。比如听到一个笑话,有的人捧腹大笑,有的人觉得很无聊。你无法想象和一个毫无情趣的人一起欣赏书法有多难受。
比如欣赏《兰亭序》,有的人觉得很棒、很有韵味,而有的人就纳闷为什么写字都不端正?为什么会有粗细大小都不一样?把“之”写得不一样累不累啊?至于看到《祭侄文稿》直接说“不可理喻”,认为欣赏者是“皇帝新装”。
这种不懂性感的人,就只能喜欢书法太表面的东西,比如工整、均匀、端庄、秀气,等同于喜欢女人的裸露。不能领悟性感的内质。
3、书法修养太重要!
对书法欣赏薄弱的朋友,可多阅读与书法相关的理论书籍、作品集,以及多了解书法史、文学,看这些书虽然并不能成为书法家、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但是对自身的修养有很大提升,你能理解文字与书法的变革、渊源,能了解书法创作的关键,能更加深入地欣赏书法。
提升书法修养,建议多读帖、多看展、多交流,多读帖能从“接受”到“越来越有味道”。提高欣赏能力的学习方法,可以从书法用笔、结字等方面进行分析。多交流能弱化自己的主观偏见,慢慢发现自己曾经的稚嫩、幼稚与可笑,然后变得含蓄、沉稳和洞达。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