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法之海
孙俍工先生
本网讯:“在第一师范时孙先生教我的书法要领,特别是行书‘二十八字诀’,我一直铭记在心。“即使我书法上有所进步,主要也得力于孙先生的教导。”
——毛泽东
柱基不稳必无所成
1920年毛泽东任职长沙师范时闲暇之余练习怀素草书,练了一阵子后总是觉得虽有几分相似,但细看很枯涩毫无生气,很是苦恼。有次拜访孙俍工先生,见其房间挂着没有落款的精湛草书,问到此书法出自何人之手意欲拜师,孙俍工说是自己的涂鸦之作,毛泽东很是佩服,于是便向孙俍工先生请教如何学好书法。
孙俍工先生书法
孙先生见毛泽东诚意请教,也不推脱,便说:“书法之道, 在于桩基,桩基不稳必无所成,所谓桩基便是楷书。楷书为一切书法之基。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走好了才能奔跑,一步一步来,如果楷书练得差不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进入到草书境地了。草书是书法各体之王,被称为书法王冠上的明珠,是书法的巅峰。”
孙俍工接着说:“依我看,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但功力不足啊!润之,还是要从练好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怎能写好行书呢?打个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怎么能走和跑呢?”
毛泽东接着请教:我的字和写起来很生涩,毫无生气应该怎么练呢?
孙俍工接着说:“润之,你的字生涩的主要原因是笔力不够。所谓笔力,是发自腰、臂、肘而达于手腕,贯注于笔端的内在力量。这样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程度。”所以,练字先要练力,练力先练悬肘,悬肘也是今后书写草书的基本功。”同时,孙俍工建议毛泽东临帖时要背临,即先把字帖反复读熟,达到神意在心,然后背写,再对比分析,告别时,孙俍工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王羲之书帖借给了毛泽东。
孙俍工先生书法
遇到到了真师, 毛泽东极为兴奋。辞别孙俍工后,毛泽东一边走路,一边读孙俍工借给他的王羲之书帖,仔細揣摩王书的一笔一画,几近入迷。此后,毛泽东每周送一件习作给孙浪孙仪工评阅后指点得失。经过孙俍工几个月的指导毛泽东楷书大有长进。
行书二十八字决
一天,毛泽东向孙俍工请教书法。孙俍工的书房有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另一边是他用行书写的两首论书诗:
“从来书画本相同,首在精神次在功。
悟得梅兰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
“独能画我胸中开,岂能随人脚后尘。
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毛泽东边欣赏,边揣摩,随后问:“我觉得行书连笔带草,容易写好”
孙俍工听了毛泽东的话,认真地纠正毛泽东的看法说:“其实,行书比草书、隶书都难。你想想,变化那么多,写起来却不能停顿,是在行笔中完成那么多笔锋的变化,不容易啊!”
毛泽东听后,又问:“这么说来,行书的运笔应当怎么把握呢?”
孙俍工顺手提起一只毛笔,一边演示,一边解释说:“不论真行、草行,都要做到行笔而不停,落笔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流水行云,无少间断,才显得有生意而不死板!”
“真行、草行之间,其区别在哪里呢?”
听毛泽东这么一问,孙俍工便指着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说:“近于真而纵于真者,谓之真行,如拙笔即是。”停了停又说:“润之,像你写的行书都是带草的草行。行草要写得近乎草而敛于草,才是上乘。”
孙俍工先生书法
孙俍工先生书法
孙俍工先生书法
于是毛泽东又问道:“这行书变化如此之多,但不知可有章法可循?”
“当然有啊!”孙俍工兴之所至,当即拿起笔来,挥动狼毫,笔走龙蛇,在纸上写道: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虚实、顾盼、错落、肥瘦、俯仰、起伏。写毕,他将这张纸递给毛泽东,说:“这就是了,二十八个字啊!”毛泽东毕恭毕敬地接过这“二十八字诀”,临别的时候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草书是内心的飞动
不久毛泽东向孙先生请教草书之法:自古以来,学书要多临帖,下苦工临帖者万千,又有几人能成家?
孙俍工拿起毛笔,草出一个“心”字、说:“草书无法。亦无章,在于意。书者。抒也。此书,即指草书。就是说,草书是作者内心的飞动。心动笔动,若静若动,若有若无,方为境界。”为了让毛泽东领略草书的真谛,孙俍工还引用了苏轼学书法的故事。苏轼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毛泽东辞别回家,按照孙俍工的指点,读帖如读人,临帖不临其表,而意会其神。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毛泽东的草书达到了新的境界。
毛泽东致孙俍工先生的回信:
“俍工兄:惠我诗篇,感且不尽,约吃家乡饭,更领盛情。你的好意,永远记在心里,事冗不克再晤领教,惟有俟之异日。敬颂道安毛泽东 十月七日”
孙俍工先生的教诲,改变了毛泽东书法的方向,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先生技艺超群,关键是肯说真话,真正做到了“明师”。毛泽东谦虚好学,刻苦磨练可谓虚心好学。也因此,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毛泽东也师古而不泥古,法前人而寓新意、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大气磅礴、用笔恣肆的“毛体”特色,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