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冰点新闻>内容

德军抢走中国古画压箱底10年, 徐悲鸿花3000大洋加7幅画买下,如今价值连城!

来源:神笔奖时间:2019/2/15 13:58:32

消息来源:古董收藏

       本网讯:每一件国宝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今天的故事,与艺术大师徐悲鸿有关。徐悲鸿不光会画画,也喜欢收藏字画。1937年,他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期间作家许地山和夫人介绍他认识了马丁夫人。

马丁夫人的父亲曾是德国驻华大使,在中国生活了60多年,收藏了大量中国书画文物。在与这位德国人聊天过程中,徐悲鸿得知她手头有点紧,正在出售家里的藏品,据说有四大箱子。徐悲鸿非常感兴趣,于是就与这位德国人相约去看画。当天,徐悲鸿看遍了四大箱子竟没有一张中意的。但是他又不甘心,这时墙角的一只旧箱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马丁夫人说,这个箱子已经放在家里十年了,几乎没人打开。徐悲鸿拂去灰尘,翻开箱盖,一阵激动涌上心头。立即跟那个德国人说自己只要这一幅画。这是一幅白描绢画,描绘了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在众仙的簇拥下去拜谒三清的情景,画布上的神仙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马丁夫人见徐悲鸿如此重视此画,知道此画意义非凡,于是趁机抬高价格要价1万大洋。徐悲鸿立刻东拼西凑,卖掉自己的7幅画再加上3000大洋买下了这幅画。

至于这幅画的来历,据马丁夫人介绍,此画系八国联军侵华时被德军从一王府中抢得,马丁夫人的父亲曾是当年的德军指挥官。其父并不知道此画价值,于是将其丢在墙角10多年,并未重视。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回到北京,徐悲鸿把包括张大千、谢稚柳在内的一大批书画大师请到家中,对这幅书画进行鉴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幅画名为《八十七神仙卷》,确是吴道子真迹无疑。

张大千

张大千对这幅《八十七神仙卷》给予了一番纵横恣肆的赏评:《八十七神仙卷》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都非宋代绘画样本所能比拟。即便与北宋武宗元传世的《朝元仙杖图》巨作相比照,虽然两者的构图与人数相同,但是其笔力与气势明显逊色于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因此可知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是唐武宗会昌年间的作品,或者说至少是“吴家样”的摹本,与画圣吴道子有着密切关联。


谢稚柳

谢稚柳更是从绘画技法上对《八十七神仙卷》加以分析说:此卷画法极具隋唐壁画的典型特征,比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更接近于唐风神韵,因此此卷非吴道子之手笔莫属。

对于张大千和谢稚柳的这番评价,徐悲鸿在表示认可与赞同的同时,也在跋文中写道:《八十七神仙卷》之艺术价值“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可与希腊班尔堆依神庙雕刻这一世界美术史上第一流的作品相提并论。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全景

得到了世间如此少有的珍宝,激动万分的徐悲鸿日夜揣摩这幅意境缥缈的画卷,还精心刻制了一方“悲鸿生命”的印章钤在其上,随身携带,不离其身。

徐悲鸿之印

五年后,徐悲鸿为了给抗日筹备军资,在云南举办了一次画展,吴道子的这张真迹就是画展核心。《八十七神仙卷》一展出,当即观者如云。

非常不幸,展览当天,日军飞机突然来袭,混乱之中,一盗贼将徐悲鸿的30多幅画和最珍贵的《八十七神仙卷》偷走。徐悲鸿发现古画被盗后,十分伤心,可谓是肝肠寸断。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古画失踪后,徐悲鸿忧心成疾,到处寻找古画无果。

两年后,徐悲鸿在战争中辗转来到重庆。乱世之中,一个当年他的女学生卢阴寰写来信告诉他古画在成都出现,卖画者索要20万大洋才肯出手。徐悲鸿听后喜出望外,但是20万银元的售价对当时的他来说就是“天价”。要知道,当时北京的一套上好四合院也不过才卖1万大洋。

徐悲鸿与妻子廖静文

获此信息,盼画心切的徐悲鸿不再计较赎金的多少,他卖掉所有值钱的家当,卖掉老婆的金银细软,抱病日夜作画筹款,终于将《八十七神仙卷》赎回手中。

经仔细辨别,徐悲鸿发现除了原先钤在《八十七神仙卷》上的那方“悲鸿生命”的印记,以及自己精心装裱时所作题跋等被挖割而去之外,可以说毫发无损、完璧归赵了。徐悲鸿抑制不住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当即挥毫赋诗一首:

得见神仙一面难,况与伴侣尽情看。

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1953年9月,徐悲鸿因为积劳成疾而突发脑溢血,不幸辞世。就在徐悲鸿辞世当天,廖静文遵照丈夫的嘱托,宣布将徐悲鸿所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1000余件藏品及1万余部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其中当然也包括与徐悲鸿演绎过一段生死奇缘的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八十七神仙卷》。

如今,这幅画收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并且是众多禁止出国展出的国宝之一。当时徐悲鸿两度花重金赎回,共计21万大洋,放在现在那可是一笔巨资,这种舍家为国宝的壮举,值得后人尊敬与学习。

(责任编辑:李宏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