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新闻点>内容

一门五杰 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文化贵族

来源:神笔奖时间:2019/5/18 11:44:20

来源:思想与知识

本网讯: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然彪炳《辞海》为名人世家者,仅江西修水(古称义宁)陈宝箴一族。

国学大师吴宓曾撰文称赞义宁陈氏:“一家三世,为中国近世模范人家。父子秉清纯之门风,学问识解,惟取其上,所谓文化贵族。”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同光体诗代表人物陈三立、画家陈衡恪、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这五个人,就是著名的“陈门五杰”。

义宁陈氏四代五杰的百年传奇,烛照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命运的缩影。

义宁陈氏

在广纳中华文化之精粹的新编《辞海》中,陈门五杰的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和陈寅恪祖孙4人,同时享受到了“分立条目”的待遇:

陈宝箴(1831-1900):晚清湖南新政的领军人物,湖南巡抚;

陈三立(1853-1937):陈宝箴之子,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诗人;

陈衡恪(1876-1923年):陈三立之子,诗书篆刻俱佳;

陈寅恪(1890-1969):陈三立之子,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陈封怀(1900-1993):陈衡恪之子,“中国植物园之父”。

这五位闪耀中华的人物,祖孙四代,一脉相承,身上流淌着同样一份热血和情怀:他们谱写了一段声名显赫的家族历史,一段四代精英的辉煌传奇,一份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义宁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师曾、陈封怀。

陈宝箴:不为一己谋私利,但为万世开太平。

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说,讲的便是赣鄱大地——江西。

陈宝箴祖籍江西。1852年的乡试,21岁的陈宝箴中了举人,并深受两湖总督曾国藩的赏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冲天大火,陈宝箴在一家茶楼,亲眼看到浓烟从西北冒出后,失声痛哭。

他放弃科场,投身军旅,后官至湖南巡抚。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期,以富国强民为己任,建树颇多。湖南新兴事业蔚然而起,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陈宝箴悲愤交加,长叹:“无以为国矣!”他不畏强权,屡为国事上疏,又大力推行新法。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骨干陈宝箴遭到惩处: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后陈宝箴被赐自缢,他死前心若寒冰地留下遗嘱:“陈氏后代当做到六字,不治产,不问政。”因此,陈宝箴之后,陈家再也没有涉足宦海。

不为一己谋私利,但为万世开太平,陈宝箴的民族大义精神,深深影响了儿子陈三立。陈三立:处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

陈三立,号散原,“维新四公子”之一,在诗赋方面造诣甚高,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在陈宝箴主持各项维新举措时,陈三立遂侍左右,得其父言传身教。

1882年,礼部侍郎陈宝琛主持了一场乡试,批阅时,一份考卷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份考卷不以时下最流行的文体作答,而以散文体写就妙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陈宝琛读完大加赞赏,破例将其录为举人,这名考生就是陈三立。

散原先生像,齐白石作

1889年,陈三立中进士,同父亲陈宝箴一起在朝为官,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疾呼。1898年戊戌政变后,陈三立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返回江西。此后,政途之上再无陈三立,而文坛上冉冉升起一颗新星。

陈三立书法

陈三立也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赤诚,转化为对后代教育的呕心沥血。1903年,陈三立办了一所家学,为了供课堂之用,陈三立果断决定:将我的住宅让出办学。

他更以远大的眼光聘请了外国教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大开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曾有几位学生问陈三立,怎样才能写好诗?

散原老撒下一片阳光:“你们青年人,目前的任务是怎样做人。”处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波及北平、天津,众人纷纷携家逃离,而陈三立却说道:“我决不逃难!”当时日军气焰嚣张,有人就说中国必败,陈三立听说后怒斥:“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当时,陈三立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图功利”,当即与之断交。后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日军欲招纳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大怒,呼佣人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绝食五日,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衡恪:文人作画,第一人品,第二学问。

陈衡恪

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是民国初年天才横溢的画家,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衡恪绘画

6岁那年,陈衡恪随祖父乘轿游西湖,见湖面荷花盛开,小小的陈衡恪竟不知不觉在轿板上,用手指画荷花。回家后,陈宝箴给了陈衡恪笔墨纸砚,让懵懂的陈衡恪学习画画,陈衡恪和绘画的缘分就从这时开始。

民国初年,北京金石书画之风大盛,陈衡恪的花鸟画脱颖而出,他的画作取百家之长而别具一格:画兰花,笔下的兰花仿佛在风中摇曳;画竹子,干亭亭而叶潇潇;如见其动,如闻其声;画山水,不学时流而另辟蹊径。

陈衡恪绘画

陈衡恪秉承陈三立之风,认为画画与做人是分不开的。

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陈衡恪的人格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儿子——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陈封怀。

陈封怀:我的根在中国

陈封怀

陈封怀在金陵大学就读农科时,就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的中国虽有新建的植物园,却没有一座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供植物研究的植物园。当时,植物学家胡先骕决心要办像样的植物园,陈封怀当即参与寻觅植物园园址,后决定在庐山建立森林植物园。

植物园创办初期,年轻的陈封怀骑着一匹小毛驴,连续几年,无论刮风下雨、冰雪严寒,足迹踏遍了庐山的每一条沟谷、每一片山坡,对庐山上的各种植物了如指掌。不久,陈封怀又考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学院,专攻园艺学和报春花分类学。

两年后,他谢绝了英国导师的盛情挽留,毅然返回了庐山。他对自己的导师说:“报春花的故乡在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回来的时候,他舍弃了自己所有的行李,却带回了六百多种植物标本。

1948年秋,蒋介石想装饰和宋美龄的庐山别墅——“美庐”。底下的官员为讨好蒋介石、宋美龄,派了四个人到庐山植物园挖掘红枫。时任植物园主任的陈封怀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说:“红枫不能挖,树木是植物园的,我有责任保护!”挖红枫的人见陈封怀坚定不屈,只好讪讪而退。

陈寅恪:贯通中西,一代史学大师。“陈门五杰”享誉中华,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陈寅恪。

陈寅恪

得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两代人的文学积淀,得长兄陈衡恪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陈寅恪厚积薄发,成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我国著名古典研究专家傅斯年这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四位导师,前三位学者无一不是文坛翘楚: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才学过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而最后一位让人大跌眼镜,无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

众人不禁议论纷纷:“他教得了我们吗?”梁启超笑笑,一语惊诧旁人:“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陈寅恪题画诗行草横卷

终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没多久,他就成了轰动清华的人物。据学生讲:

“陈先生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陈先生讲课时七八种语言信手拈来。”

“陈先生讲历史,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就连文字出处都说的一字不差!”

陈寅恪有一套著名的讲课规定:“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我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后来凡是陈寅恪的课,皆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也来听他的课: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无阻、堂堂必到;每当陈寅恪讲思想史,在教室的角落里,总能看到哲学专家冯友兰的身影。

陈丹青画作,从左往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可以向陈寅恪请教,而且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

吴宓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又因陈寅恪身出名门而学识过人,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盛名之下,陈寅恪始终朴素厚实,谦和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陈寅恪出了一篇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结果“对对子”这一题,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北京大学教授)一人。其余答“祖冲之”,“王引之”之类也尚可成对,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有理有据地提出四条理由: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考察考生思想条理。这番解释一经发表,“对对子风波”即告平息,陈寅恪的威望可见一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当局为了维持统治,特意派人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陈寅恪办东方文学院,陈寅恪坚决拒绝。第二年,日方仍不死心,请陈寅恪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面对金钱和威胁,陈寅恪始终不为所动。

陈寅恪在中大

不幸的是,陈寅恪患上目疾,医生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这对于一个执笔之人而言,不亚于晴天霹雳。而陈寅恪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助手帮助,写成了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步步卓绝,字字啼血!

助手黄萱曾感慨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1929年63日,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陈寅恪首先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这是一种极纯极高的境界,而先生恪守终生。

他的学问、他的独立、他的气度、他的坚毅、他的认真,当之无愧是民国文坛上那颗最耀眼的星。义宁陈氏家风流芳。

义宁陈氏五杰广场

义宁陈氏在短短几十年间,衍生出“陈门五杰”这样的人物,究其缘由,其实是家族门风的百年积淀。

陈寅恪先生曾说:“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陈氏先祖陈腾远奉行“重信义、轻财贿”,教育子孙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

朱德裳在《三十年闻见录》中赞叹:“吾阅世数十年,所不愧清风亮节者,义宁陈氏足以当之。”

陈门子弟用他们坚毅的一生书写的:是刚直耿介的君子之风,是舍我其谁的英雄气魄,是保境为国的民族大义,是俯仰无愧于天地,行止无愧于人心的赤诚精神!

义宁陈氏,山高水长。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