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观观雅集
本网讯:这幅作品,曾经被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它一直保存于清宫,清王朝覆灭后,逊位皇帝溥仪,辗转将此画连同其他书画珍品携到长春。
1945年日本投降后,长春伪宫文物流散民间。1948年,此画由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收得,其后,归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它就是《姑苏繁华图》!当年,溥仪为何会将此画带出宫?此画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米,比《清明上河图》长一倍多,耗费画家24年时间,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后世誉为研究清代苏州之“百科全书”。
打开《姑苏繁华图》长长的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阔的农田。
一群农夫挥舞锄头,浇水施肥,挑秧担水,累了则休息田间地头,或三五成群“侃大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那时候的猪,是散养的。
村内一群工人正在盖瓦房,一派热闹的景象。
春天怎么少得了野餐呢?带上一块粉粉的桌布,少女心爆棚~
画家除了描绘一村、一镇、一城、一街之外,还如实的描绘了石湖、灵岩山、狮山、虎丘山等苏州自然风光,内容之丰富,当属无二。
太湖畔灵山岩
这一段《姑苏繁华图》除了卷首的阡陌交通,灵岩山也是重点之一。灵岩山在苏州城的西南面约十八里的地方,也就是在木渎镇的西边。
灵岩山自古是苏州有名的风景胜地。
李白也在《苏台览古》中如此描绘:“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灵山岩
由灵山向东,经过一座斜桥,到达木渎的繁华中心。
此处胥江与香溪交汇,浑浊与清澈交融,“斜桥分水”由此得名。
骏马啊,四条腿;苏州啊,全是水。仿佛听见了古运河中阵阵橹声,山塘街上悠悠丝物竹,以及街市上的往来喧嚣……
这里有繁复的各色船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在江面上行驶的状元郎迎亲船。
饭店、绸布店、米行、杂货铺等,各色店铺林立。
值得一说的是美食,从"上桌馒头"到"五簋大菜"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据载当时所卖满汉大菜及汤炒小吃多达一百四十九种,点心多达二十六种。
逛完街,吃完饭,品品酒,听听曲,求求佛,算算命,人生何知愁滋味。这就是苏州老百姓的平常生活。
木渎往东,越过三拱桥,就可以看到清初著名的苏州园林“遂初园”。
门前码头客船穿梭,仆人们正忙着搬运各种礼品,难道这里正在举行盛宴?院内张灯结彩、高朋满座,盛极一时的清代大家族,完整的展现在眼前。
当时姑苏风俗,如科举、戏曲、婚姻、货卖等,于卷中无所不备、无所不详,能补文献之缺漏,更显此画之珍贵。
出了遂初园继续前行,便来到庵西,这里也有一处市集,虽然不大,但各类生活日用品均已齐全。
位于苏州城南十里之外,则是一片恬静安逸的景象。
有一座高高耸器的拱桥,叫“越城桥”。越城桥以地近越伐吴时所筑造之城池,故名。其下就是越来溪,溪通横塘。
桥畔着意描绘了农村手工业的情形。河滩边有四个窑工忙着挑水和泥,脱制砖坯。
不远处则是非常有名的“行春桥”。 明四家之文徵明、唐寅等都是石湖的常客,也留下了很多传世美作。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晚上,当明月升起,九格月影连成了“石湖串月”的奇妙景色,令人啧啧称赞。
还有渔船两只在前,其中一舟有夫妇二人,妻子怀抱婴儿嬉戏前舱,丈夫在船尾操横笛而管吹,悠悠笛声,散入糊野,渔家生活,尽在其中。
天然的渔场、良田,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诗情画意则是对姑苏“石湖渔耕”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