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新闻报道>内容

“不朽的画魂”——沈逸千艺术文献展正在展出

来源:神笔奖时间:2018/9/8 14:55:15

图:画家沈逸千

来源:笔墨博物馆
神笔奖网上海频道讯  若论及国画,则难离笔墨。“笔墨当随时代”之说虽是清代画家石涛最早提出来的,但是后来得到了近现代中国画家的认同。作为一个口号,引领风气之先,一时甚嚣尘上。然而,如何践行笔墨随时代的艺术探索?却成为了历史性的难题。与其纸上谈兵,不如砥砺前行。

为纪念海派画家沈逸千诞辰110周年,上海笔墨博物馆最近推出《不朽的画魂——沈逸千艺术文献展》,以飨广大观众,展期自8月18日至9月24日。

图:六骏图
背起行囊,拿起画笔的战地记者
沈逸千(1908-1944),上海嘉定镇人。早年师从旅沪日本画家细川立三学习素描,后考入上海美专。“九•一八”事变后,上海街头第一幅抗日宣传画就出自他的手笔。193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成为职业画家。同年夏,以画家身份参加“陕西实业考察团”,遂开20世纪中国西部题材绘画之先河。1933年起,历任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团长、上海国难宣传团团长。1936年应邀出任《大公报》特约写生记者。1937年初,由大公报馆出版《察绥西蒙写生集》。抗战爆发后,先作为《良友》画报战地记者赴前线工作;后自组战地写生队,并筹建中国抗战美术出国展览筹备会。1940年赴延安访问时,曾为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画像。1944年,准备出国展览前夕,在四川万县和重庆连遭敌特暗算,终于中秋前夜,在“雾都”重庆神秘失踪,年仅36岁。
 
图:游击区里的轻机关枪实习
 
图:抢救伤兵

不朽的画魂
上世纪30、40年代,沈逸千不辱历史使命,走出象牙之塔,挺进西部地区,奔走抗日战场,描绘时代风云,独步民国画坛。他的水墨写生画曾在《大公报》上连载,并在美国《亚细亚》杂志发表,名噪一时。在抗日的洪流中,对应那时候涌现出来的国防文学、国防戏剧、国防电影,沈逸千的绘画则可以“国防绘画”一词来概括,他用自己的笔墨,点燃了当时社会的热点。在他雄浑的笔下,画有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有浴血沙场的守土将士,有火线上押解下来的日军俘虏,有横行于长白山下的豺狼……其作品充满着时代气息。
笔墨当随时代
1937年上半年,沈逸千的个人画展在南京、上海、杭州三城巡回展览,观众热情高涨,踊跃参观,盛况空前,以致其个人画展观众人数竟然超过了当年全国美展的观展总人数纪录。作为当时与徐悲鸿齐名的画马名家,他完全可以鬻画为生,不问世事,坐享其成,然而,人各有志。沈逸千并不满足于在宣纸玩弄笔墨,而是以天下为己任,让自己的绘画艺术服务于社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自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的画乃是时代缩影。

在原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系主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朱金楼看来:“他在三十年代开始,就把西洋素描技术和现实生活融入中国画的创新之中。所以追溯起来,他是奠定后来新中国画基础的杰出先驱者之一。”(语见《纪念杰出的爱国主义画家沈逸千》一文)

传统的笔墨技巧和中国画图式、题材,在沈逸千笔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便成为承上启下的传奇人物,为20世纪中国画的现实主义道路披荆斩棘、杀开一条血路。他矢志以艺术救国,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图:兼程  
由于他在世时间较短乃至距今年代久远,因此,当代人对于这位近代画家知之甚少。在本次展览中,既有沈逸千所绘的国画,又有邵力子、续范亭、胡厥文、艾思奇等名人的墨迹,还有昔日《大公报》的沈逸千个人画展特刊及其出版的画册等历史文献资料,使得当代观众通过展品,更加贴近该画家所处的时代,深入了解历史的真相。参观该展不仅是对于一位已故画家艺术的回顾,而且是接受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选稿、编辑:张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