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新闻点>内容

“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在国博开幕:系统展示写实雕塑对劳动人民的塑造

来源:神笔奖时间:2021/6/16 22:01:06

来源:网易艺术

本网讯:

2021年6月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公共空间——南、北三层平台。

展览包括“苦难岁月”、“美好生活”两部分,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雕塑家,反映普通群众生活场景和切身感受的近百件雕塑作品。

 

刘开渠《农工之家》,1945年 摄影 | 余冠辰

 

滑田友《轰炸》,1937年 摄影 | 余冠辰

 

潘鹤《开荒牛》,1982年 摄影 | 余冠辰

展览第一部分“苦难岁月”,精选了《轰炸》《农工之家》《农奴斗争盼解放》《翻身农民》等反映旧社会普通民众饱经磨难,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艰难生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争的经典雕塑作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是这些雕塑作品感人至深的内在原因,它们承载了旧社会民众的苦难记忆,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悲惨命运的力量和决心。

展览第二部分“美好生活”选取了近年来新创作的主题雕塑作品,立足现实生活,聚焦人民群众身边最朴实无华的生活场景,汇集成一幅全面小康社会的全景图谱,用雕塑艺术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

 

田金铎《走向世界》,1985年  摄影 | 余冠辰

 

于世宏《震天鼓》,2006年  摄影 | 余冠辰

 

黎明《崛起》,1990年  摄影 | 余冠辰

此次展览的重要特色是系统展示了近百年来写实主义雕塑对劳动人民的塑造,包括了从新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第一座大型劳动人民主题雕塑——刘开渠《农工之家》,到20世纪以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等艺术院校创作的写实主义杰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美术学院紧密合作,特别为此次展览创作了七组大型系列主题性雕塑。

此外,展览在设计上进行了突破创新,展陈形式设计方面,本着充分利用和发挥公共空间特色的原则,提取了博物馆建筑内部的空间线条。南北两个展示区均以折线为基本设计元素,形成统一的视觉符号。新建展墙以折线的三维形态“切面体”依附内部建筑结构呈现,新建墙体与建筑内部本体有机结合。

 

《生活如歌》,四川美术学院,2021年  摄影 | 余冠辰

 

邓柯《岜沙人的芦笙节》,2014年  摄影 | 余冠辰

展览色彩设计方面,为突出“苦难岁月”和“美好生活”两大展览主题,色彩设计上选择了象征“苦难岁月”的中性灰和象征“美好生活”的时代红作为主色。同时,为融合两个展区的色彩,营造整体性好、识别性高的色彩氛围,在主色调的基础上,各区域结合墙体的曲折结构穿插了小面积的灰或红,力求达到整体空间色彩既各具特色又“你中有我”的和谐统一。在局部色彩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了雕塑与环境色彩的相互关系,注重用环境色衬托雕塑作品,以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和时代性。

 

《乡里乡亲》,四川美术学院,2021年  摄影 | 余冠辰

 

陈妍音《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2019年  摄影 | 余冠辰

在空间布局方面,考虑到此次展区在空间上整体呈扁长方形,雕塑作品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采取了点状、组团与折线双序列的布局方式。北侧展区以线性为主,设计连续性展台以配合展览内容的叙事性;南侧展区以点状雕塑结合组团式布局,延展雕塑内容,形成疏密得当,高低错落的空间秩序,形成视觉冲击力,突显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未来,展览还将借助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引入AR眼镜,邀观众在展览现场体验智慧化看展。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