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陈逸飞: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

来源:神笔奖时间:2020/5/14 16:19:25

来源:莫奈花园MNHY

 

陈逸飞 丽人行(1988)

本网讯: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叫视觉艺术家吧。

——陈逸飞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如此进行自我界定

陈逸飞生前一直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在传统的艺术圈他“太刺眼”,在传统的商人圈他又“太另类”,因而他的角色只好被定位成“画家商人”。

怎么对他盖棺定论呢?是成功的艺术家还是成功的商人?似乎都是又都不恰当,或许结论还是: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无论评价如何,现在陈逸飞都不可能去计较了。

陈逸飞就是陈逸飞,一切原本可以这样简单。他最大的成功不在商也不在艺术,而是他走了,但给中国的商人和艺术家留下了一条艺术与商业可以“很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的人生路径。

 

陈逸飞

陈逸飞生于宁波,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陈逸飞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

但真正使他博得大名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一幅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当作礼品赠送给邓小平。外国人将中国人画的画送给中国领导人,看上去是出口转内销,有帮助中国人认识中国的意思。其实不然,1980年陈逸飞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他的作品在纽约国际画廊、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等展出,得到了西方的认可,哈默画廊也为他举办了六次个人画展,并成为他的代理人。哈默很欣赏陈逸飞的画,拿来送给中国领导人似乎更有意义,当然也不排除抬举陈逸飞的用意。

 

家乡的回忆——双桥

于是,陈逸飞出大名了,连带着画中的周庄双桥也出大名了,至今周庄人说起陈逸飞,还是充满了感激。今天只要去周庄,就会看到陈逸飞画双桥的那个位置上,永远有人在写生。可是画出大名气的至今只有陈逸飞一人。

其后,陈逸飞的艺术道路一路顺畅:在1991年香港太古佳士得秋季拍卖中,陈逸飞的《浔阳遗韵》拍得137万港币,创下中国当代画家的最高市场纪录。1999年,《浔阳遗韵》再次拍卖时,它的成交价已经到了297万元。这一成功拍卖也使旗袍系列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这类组画以古典气质的美女,闪亮的丝质旗袍,民族乐器和团扇,构成了一种中国人熟视无睹的场景,但老外非常看好,他们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千年一梦。

 

浔阳遗韵

陈逸飞的早期作品《占领总统府》、《保卫黄河》、《踱步》等,显示了画家很高的造型能力和丰富才情,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革”刚结束的历史环境下,陈逸飞采用俯视的角度并选用灰色的调子来创作《占领总统府》,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占领总统府

正是这种“迎合时代又不做时代奴隶”的创作原则,让陈逸飞在中国乃至海外美术界崭露头角。他似乎很清楚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在不同的时代最受关注的,在外人眼里,这一点多少有些“投机”的成分。但市场似乎对他的这种“投机”格外认可:作为英国极富盛名的Marlborough画廊的签约画家,在陈逸飞签约的十几年中,共售出画作500多幅,仅1991年到1998年,陈拍卖成交的作品价值就已接近4000万元人民币。一直到逝世,他仍以每年20~30幅的作品量,保持着和Marlborough的合作。

 

《望》

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大提琴手》(1983,现哈默收藏)、《钢琴手》(1984)、《中提琴手》(1988)、《长笛手》( 1987)。画家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旷背景上,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他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法描摹的现代、高贵、优雅的西方美人画面形成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微妙的呼应关系。画面有旋律感,构图及人物处理有现代感,背景大胆启用黑色,给人无穷的想象。

 

大提琴手

 

长笛手    陈逸飞

 

陈逸飞 忆浔阳

 

陈逸飞 罂粟花(1991)

 

陈逸飞 西厢待月(1994)

 

陈逸飞 恋歌(1995)

 

陈逸飞 期盼

 

陈逸飞 如梦似水

 

陈逸飞 执扇仕女

 

陈逸飞 执扇仕女

 

陈逸飞 执扇仕女

 

陈逸飞 海棠依旧

 

陈逸飞 尘缘如梦(2000)

 

陈逸飞 执扇仕女

 

陈逸飞 樱国仕女

 

陈逸飞 古典淑女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