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艺术类>内容

走近台湾艺术银行

来源:神笔奖时间:2018/12/15 11:58:44

来源: 广州百年艺术
       本网讯  3月25日,成立一年的台湾艺术银行正式挂牌运作,这标志着台湾正式步入全球少数拥有“艺术银行”的地区。台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表示,台中地区的企业家去年已率先捐款1800万元支持艺术银行,作为艺术银行购置或维护艺术品之用。当日,“银行家俱乐部”正式成立,号召各界企业主加入成为另类的“艺术银行家”。
据悉,艺术银行作为首个由政府购买台湾本地艺术品的机构,初步将会投入7000万台币,其中第一年投入3500万台币用于购买台湾民间具有潜力而尚未有高知名度的视觉艺术品,另外3500万台币则用于装潢展示空间、人事和行政费用。
艺术银行从提出、成立到挂牌不到两年的时间,龙应台提出的一系列因政策而产生的优惠和效果也引起了社会和艺术界的兴趣,艺术银行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业界也很少见的给予了一面倒的看好和祝福。虽然人们还是有点小小的怀疑,艺术银行准备好了吗?面对那些可能会阻碍它发展的因素,艺术银行在运作的时候该如何规避和解决?但是,我们衷心希望这个新兴事物能带着美好的愿望成长起来,发挥出它应有的正能量。



艺术银行是什么
艺术银行是指以艺术品为投资品种的专业银行,是以艺术品投资为核心资产的金融投资机构,是由股东投资发起的专业金融投资机构。艺术银行的主营业务就是通过利用艺术品交易市场实现投资收益。
“艺术银行”就是艺术家与市场的“中介”,而台湾“艺术银行”的“中介”是政府。“艺术银行”由当局文化部门出面收购本土艺术家作品,以合适的价格租赁给机关或企业美化空间,让作品走进大众生活,被更多人看见。这样既鼓励本土创作,促进艺术品市场流通,也培养民众的美学修养。
国际艺术银行如何
1972年加拿大为支持其国内年轻艺术家而成立艺术银行,也是最早开始尝试运行艺术银行的国家。目前已有超过三千位加拿大艺术家及超过1万7千件的艺术品提供租赁,可以说是加拿大目前最大当代艺术收藏的公家机构。每件作品一年的租金从最低120美元、最高至3600美元不等,两年为一租期,最低一年约为1000美元,但也同样需再支付保险、运费等费用。
澳洲艺术银行自1980年于悉尼成立总部,透过购买当代澳洲本地艺术家的作品,支持澳洲新锐艺术家。澳洲艺术银行自1992年起开始能以其租借作品的收入营利维持艺术银行本身的营运,至今澳洲艺术银行已有超过9千件艺术品,作品总价值超过3500万澳元,为澳洲目前第二大艺术品收藏单位,仅次于澳洲国家艺廊。
澳洲艺术银行一年的租金营收入约为350万至400万澳元,每年约购买400至600件艺术品,购入作品之价格大约都在1万澳元以下,以一年为一期,一年租金为作品购入价格的5至12%,单件作品最低租金为110澳元,年租金最低为550澳元。澳洲与加拿大一样,租金可以退税,鼓励人民於艺术银行租借艺术品。
韩国的艺术银行是台湾艺术银行成立之前,亚洲唯一由国家单位设立的艺术银行机构。韩国政府于2005年成立艺术银行,第一年即投入25亿韩元,第二年开始增至30亿韩元。作品租金从购入价格的0.5至1.5%不等,其租借费率第一年是0.5%,第二年起提高为1%,仍高于台湾的0.4%。
台湾艺术银行
艺术银行虽是“外来物种”,但同台湾多年来“政府扶持艺术”的政策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在20世纪90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当时“文建会”筹建的“艺术家之屋”,该委员会还给艺术家进行创作无偿提供了很多场地,较为著名的有台中20号仓库、华山艺文特区、高雄驳二特区等。当局的支持促进了艺术的繁荣。
但其后嘉士得、苏富比拍卖公司从台湾撤出,香港变成华人艺术品市场拍卖的总部,再加上近几年大陆画作市场崛起,台湾画廊渐渐被边缘化,这也和“政府”政策有关系。
为了振兴画廊产业,龙应台说,“文化部”正在讨论成立“艺术银行”的可能性,一方面是对年轻艺术家的鼓励,一方面也是对画作的投资,目前“国美馆”已经开始进行青年艺术家的画作典藏。此外,艺术银行也使艺术家的交换更国际化。
艺术银行已编列7000万元(新台币)的预算,预计半数的钱将用来购藏台湾青年艺术家创作,再租售给台商在境内外的营业、办公据点与涉外部门、外贸协会等单位展示,营销台湾艺术家。艺术银行主要会透过商业机制,促进本土艺术创作的流通和能见度,让艺术作品进入消费者客厅、企业办公室、使馆官邸,初期文化部门会寻求与Acer、HTC、广达等大型、国际化的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消费者在购物工作的同时也等同在画廊的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利用租赁方式来收取一定费用作为“艺术银行”的运作成本。
今年是艺术银行营运的第一年,引起各界关注与回响,除了作品的购入和租赁外,也同步建置各项软硬体计划。
台湾推动“艺术银行”已经引起国际上“艺术银行”的注意,成立超过三十年的澳洲艺术银行负责人史帝芬斯经“澳洲驻台代表处”的引荐,来台与“国美馆”“艺术银行”团队进行实务探讨,分享澳洲艺术银行的组织及营运模式。此外,还深入地针对作品修复、灭失,或是无人租用需处分的问题,提供澳洲银行的经验供作参考。


租赁”怎样影响市场
从艺术品的功能来看,欣赏、投资、研究、彰显品位与财力,恐怕是主要的四个功能。租赁艺术品则无法达成“欣赏”与“投资”以外的功能。对于很多收藏家来说,“占有”艺术品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情。因此,“租赁”是否能够吸引一批爱好艺术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不然。那些只为了‘占有’的藏家,层次是比较低的。真正的收藏是心中拥有,而不是去‘占有’。因为艺术品太多了,很多艺术品根本也不允许你去占有。作为收藏家来讲,理解艺术品、了解艺术品,这比单纯占有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上,一件艺术品陈列在博物馆中和放在家里,其差别只在于观赏的方便程度。”
那么,由文化部门出面搞大规模的艺术品征集,会对被征集的艺术家作品价格造成怎样的影响?估计这会是许多艺术品市场从业人士关心的问题。
“相比古代艺术品,当代艺术家更需要扶植,市场也需要培育。‘艺术银行’在这一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一旦艺术品进入了‘艺术银行’计划,就意味着艺术家受到了某种层面的认可。这对于艺术家市场认同度的提升不无好处。”蔡炜分析到。


解析与评价
龙应台运用艺术银行的平台,用文化部门的预算购买具潜力但未成名的创作者的作品,让它们进入公共空间,这是一个‘一石三鸟’的构想。此举可以让无名画作进入社会从而也进入市场,增加曝光度,得到被收藏家或策展人发现和收购的机会,进而激励创作,发现和培养优秀艺术人才;艺术作品在各公共空间展示也使艺术参与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让人们无需购买门票就可以近距离欣赏艺术,其目的是使“公共空间都变成美学呼吸的空间”,从而提高民众的艺术素养。
在台湾,这项尚未施行的“艺术银行”计划是否会如龙应台所想发挥积极效应? 现阶段,它在大陆又是否具有可行性?
对于前一点,多数都持支持观点。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副主任、鸣鹤雅集主人蔡炜就表示台湾的这个计划是值得赞赏的,对扶植艺术家、推广艺术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台湾的艺术品市场比较单纯、规范。第二,政府推行这个计划的文化目的也非常明确。第三,台湾的艺术品鉴定标准相对严格。这是这个计划能够推行的基础。此外,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租赁的价格不贵就比较具有吸引力。只要能够有严格的措施来保护艺术品不受损坏,就可以了。”在蔡炜看来,台湾推出的计划需要各方面条件的配合,而鉴定的水准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
对于在大陆推行可能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当代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当然这群艺术家中顶尖的不会比任何地方差,但基础比较差。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不是原创的,而是从国外抄来的。另外,我们对艺术的评价标准也具有不对称性。谁来评价、如何评价是一个问题。”蔡炜分析道。所以,要在大陆发展还需要多些时间来准备考虑。
马英九也认同艺术银行的推行,称之为既是创意也是产业。艺术银行在澳洲已做30年,一开始是靠政府推动,接着企业界逐渐接手,形成企业与艺术界合作关系,希望台湾将来也朝这个方向走。
马英九表示,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也是让世人理解台湾最快、最深刻的方法。如果宾客到马英九办公室,从这些艺术品中看到台湾另一面,就提供窗口角色,对艺术产业一定有很大激励作用。
希望台湾的公共空间可减少悬挂外国大师复制画,而是接触在这块泥土上的艺术家,“美丽的空间自己去创造,自己的艺术家自己去疼爱”,这就是艺术银行最重要宗旨。
疑问和期待
由“国立台湾美术馆”执行的“艺术银行”筹备工作,经过数月的努力,目前已完成作品公开征集、审选和议价的部分工作。在3,200余件作品中潜藏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这里的单位是作品的数量而不是艺术家的数量,换言之,或许里面有许多件作品都来自一个艺术家,而有些却被遗漏。
虽说艺术银行储备的是艺术品,仍应以“艺术家”是否值得投资做为根本的检验要件,尤其我们都同处“当代”。更直接地说,艺术家的潜力和表现如果看不出长远性,艺术银行的投资势必失败。与其零散地考虑个别的作品是否合适租赁的展示功能,艺术银行的操盘更应兼顾以“艺术家”为单位的投资思考。终极说来,只有“艺术家”兼具才华、潜力与未来性,同时,能持续创作,保持活跃,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其作品才可能在艺术市场,甚至艺术史上受到终极的青睐。因此,与其让评审委员零零碎碎地选件,“艺术银行”更应以“艺术家”做为投资标的,确认其作品值得购藏,以保障未来成功及增值的空间。
其次,崛起中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优异性暨潜力,如何在审选的过程中,更细致地受到掌握及讨论?这也考验着艺术银行操盘者的专业度、经验力度与智慧。有必要提醒的是,以艺术银行目前已招募的行政组成,几乎都是十分不熟稔艺坛生态的生手,对市场面既无深刻认识与了解,也对台湾艺术创作的实际面向极为陌生。这是值得注意且亟待提升的课题。在这种现状之下,艺术银行如何邀约、延揽,并组成一个充分且持续有效的专业审选委员会,尽量确保艺术银行投资的绩效,进而在未来可堪检验,这是极为迫切的当务之急。
艺术银行既然成为新的官方艺术体制,资源如何集成或创造,也很值得关注。诚如上次已经提及,文化部已经握有的艺术品购藏资源当中,行之有年的“青年艺术作品购藏徵件计划”和眼前“艺术银行”的购藏规画,应有必要在资源上重整。原因很简单,这两项购藏计划在精神和本质上显有重叠之处。眼前开源不足,经费继续拮据,却有两笔资源共同挹注在青年、新手,甚至许多并非全职专业的艺术家身上,的确值得商榷。对比之下,许许多多年纪稍长,理应是台湾艺坛中流砥柱,尤其是30到40岁以上的青壮专业艺术家,如果受不到商业画廊青睐,其资源反而甚少,这是值得文化部做整体思考并调整的。而且,艺术银行是否需要一味强调购藏未成名年轻创作者的较便宜—相对也较不成熟—的作品,也是很值得商榷。
再者,艺术银行既然同步强调租赁展示的项目,意味着可以为官方和民间的公共空间服务,促进与提升艺术审美的附加价值及功用。就此而论,自1990年代後期以来,同样由官方推动的“公共艺术”,或许也应一并考虑是否能与“艺术银行”的租赁展示业务,做关键性的集成;藉此,矫正“公共艺术”已见且深受诟病的大而无当,甚至变相成为国家文化资源的虚掷或浪费。倘若“公共艺术”能够基金化,使其资源更有效地与艺术银行搭配并结合;那么,艺术银行的资源也能扩大。可以期待的是,透过艺术银行的展览策画,或可塑造更富弹性的多元审美及变化,替代现行许多无谓且令人困扰的公共艺术设置。这对公民审美而言,可能是一个更值得期待的良方。藉此,不但有更多艺术家可以因为艺术银行的购藏而受惠,政府官僚与社会公众也可以因此而享受更丰富有趣的艺术展示,以达到真正的公共视觉飨宴。
公共艺术的执行若能与艺术银行的业务结合,不但有助於专业效益,也会创造更多可长可久的专业人才。更具体地说,原本各官方机构深为所苦的“公共艺术”执行暨作品设置小组的业务,就能顺理成章地委由“艺术银行”的策展和行政队伍,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若然,外行可以真正让位给内行。而艺术银行的壮大,也可以让更多艺术界专业的行政和策展人才适得其所,进而培养与训练出更多的长才。就此而言,文化部如何创造渠道,使公共艺术业务可以和艺术银行产生互动与集成,这是很值得期待的一项尝试。倘若能够成功,艺术银行也会成为策展和行政人才的培养暨汇流之所。因此,我更期待文化部在推动艺术银行业务的同时,不应过度保守,而应规画长远,期为艺术界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与价值。
现如今的现象还不容乐观,许多优秀新鲜的艺术种子在走入社会以后,却难以在台湾的艺术环境里生存下去。这一点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和文化部都十分担忧。如果这么下去,那么台湾本土的艺术将会如何发展呢?
所以,我们期待台湾艺术银行的成立能很好的改善这一点,让那些有实力帮助这些新鲜的艺术家的人们关注到他们的作品,关注到他们。


累积作品已颇丰
艺术银行是龙应台上任以来积极筹划的政策之一。以去年开始收购画作为序,目前艺术银行已经累积195位艺术家,共计346组作品,其中所使用的素材包含水彩、水墨、油画、压克力、版画、书法、素描、装置、新媒体、胶彩、复合媒材、雕塑及摄影。
这些作品中,更不乏2013年底才在ART Taipei崭露头角的推荐新人艺术家。从电脑线上游戏与现实社会中汲取灵感的蔡士弘,以手工画艺绘制出数位质感,被收藏的作品包含《投降后的消毒作业》、《幻术之吻》、《白旗军》;谢怡如的画作色彩鲜艳,有些魔幻鲜明的如梦场景,《雀跃活动了起来》、《你和我》、《不能消失感》、《未知欣喜》都是收藏作品……
龙应台表示,购置的作品刚开始会在官方的公共空间里展示,逐步推广到企业,核心目的是流通,让普通人能看到有潜力但还没被发现的艺术创作者的作品。
发展空间
其实,观察首批入选的艺术银行作品,比较艺术家的知名度、创作表现与市场价格,相对艺术银行购藏的成本来说,许多作品堪称“物美价廉”。例如,袁广鸣的《城市失格——西门町﹙原型﹚》一作,如果以定价10万元的收购资金计算租金,每月的租金为400元,若作品保险费约为作品购入价格的0.2%计算,则每月另加200元保费,即可挂上这幅好作品。
不过相较于加拿大、澳洲与韩国,台湾的艺术银行还有许多学习及进步的空间。例如,作品购藏金额过低,压缩艺术家生存,打乱一级市场画廊定价;缺乏与民间更深入的合作;对未来每年的艺术银行经费,将会有大半成为人事成本的疑虑;以及,作品图录缺乏完整、系统的介绍,让没有收藏经验的机构与公司难以入手等。

                                                (责任编辑: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