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奖首页新闻红色神笔毛体展览赛委红色后代公益书画书法大咖红色书院红色影视红色领导出版物红粉
传播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首页>诗词>古代>内容

清平乐:古今妙词知多少

来源:神笔奖时间:2020/5/14 16:14:00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网讯:近日,电视剧《清平乐》热播,剧里晏殊、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等“语文书的常驻嘉宾”陆续登场,这让许多喜爱宋朝风雅的观众惊喜不已,宋词的魅力也再次大放光芒。

“清平乐”最初是一种歌的曲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

扛鼎《清平乐》

大家或有所不知,清平乐是宋代人人皆知的流行曲。据统计,《全宋词》中有《清平乐》361首,存词数量排第14位。而北宋才子黄庭坚写的这首《清平乐》,更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佳作,也是北宋词顶尖的佳作之一。

 

清平乐

[北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写于词人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上阕先说春天悄然归去。晚春景色将尽,寂寞空荡,内心惋惜,心绪茫然,何处是它归去的路径?这里似问非问,似答非答,两句含蓄隐微,惜春之情于不经意间透露了一点。然后词人忽发奇想:如果有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麻烦把它叫回来与我们相依相伴。话说得天真、恳切,足见作者对春的一腔深情。

下阕叹息无人知道春之行踪。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大自然的秘密,也许只有大自然的精灵们才能知道吧?那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精灵——黄鹂,常在春夏之交啭鸣,问问它,它应该知道春之行踪。可惜,它的语言无人能懂。它自觉无趣,便乘风飞过蔷薇花丛,蕴藏在黄鹂鸣声中的关于春之行踪的秘密也随之杳然!

 

明唐寅《春雨鸣禽图》(局部,又名《古槎鸜鹆图》),以纯水墨写意法绘一树劲挺多姿,一只鸲鹆(八哥)正在枝头栖息、昂首鸣春,画面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右上自题“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余”之句,与画映照,更添悠然意趣。整幅画的意境与黄庭坚之《清平乐》的意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上海博物馆藏

这首词构思十分精妙,设想新奇:不知春归何处,问人人不知,问鸟鸟百啭,自问自答,一往情深。在问答中,波澜回环地画出春的脚步和形神,饱含词人的幽怨和惆怅。全词俏丽宛转、明白晓畅,韵味盎然,有婉曲之妙,无消沉之感。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为其自书诗翰,结构中宫紧敛,四周舒放,用笔长波大撇,提顿起伏,气韵遒美清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妙词《清平乐》

历朝历代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创作的佳作名篇浩如烟海,现摘取部分以飨读者:

清平乐

[五代·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北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清平乐

[北宋]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清平乐令

[北宋]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清平乐

[南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像(明佚名《千秋绝艳图》)

清平乐 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金]元好问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乳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清平乐 六盘山

[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故事《清平乐》

以上所列词作我们或许耳熟能详,但词背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吗?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为卿卿写下《清平乐》

大约在元大德五年(1301),深秋,江浙间的巨浸——汾湖,烟水苍茫,湖上芦苇萧瑟,一派清凄景色。漂泊中的张炎来到汾湖边上的芦墟来秀里,晤访友人陆行直。

陆有歌伎卿卿,才色皆称。张炎为她写下《清平乐》: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水漫,惊见芦花来雁。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后收入词集时词人作了一些改动: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元陆行直《碧梧苍石图》,绘湖石、梧桐、柏树,笔墨清润,为其传世绘画孤本。故宫博物院藏

定稿笔底秋声、秋景、秋情,清空萧瑟,沉郁苍凉,风流艳情转向为入骨的亡国失家之痛的哀吟。结拍更被誉为“精警无匹”的不世佳句。

至治元年(1321)四月二十四日,已致仕归乡的陆行直与陆留西窗夜坐,忆及与张叔夏(炎)那次难忘的相聚,不觉转瞬二十一载,如今张叔夏、卿卿皆成故人,恍如隔世之事,心中无限感慨,遂将张叔夏的赠词《清平乐》书于自己所作的《碧梧苍石图》卷首,以寓悼惜无涯之意,并步原韵和了一首:

楚天云断,人隔潇湘岸。往事悠悠江水漫,怕听楼前新雁。   

  深闺旧梦还成,梦中独记怜卿。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

 

《碧梧苍石图》(局部)

灵界的思乡曲——小龙女的《清平乐》

黄庭坚从贬所黔州出三峡,一日,登上了荆州亭,见到亭柱上用妍软欹斜笔势,写着这么一词:

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云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黄庭坚读着读着,联想到自己落拓的身世,不禁凄然,在心里说:“这真像是替我写的啊!”尤其当读到“泪眼不曾晴”时,大为惊叹,说:“简直是只有鬼才能写得出的好句!”

当晚,黄庭坚久久不能入眠,他头脑中所萦绕着的仍是荆州亭中那首哀怨凄冷的词。夜深人静时,朦胧间见到一位绝艳的女子翩翩而来,对着他款款说道:“我家住在南昌吴城山,随一艘客船来到此地,不幸落水而死。于是我登上了荆州亭,写下《江亭怨》这首词,却不料得到先生的错爱。”黄庭坚一惊,骤然醒来,但见灯影幢幢,却是浮生一梦。再思梦中女子,忽然明白,那正是吴城小龙女。

这首词题于荆州江亭柱间,故又名《江亭怨》,于是《清平乐》又得了一个别名。词的上片描写流落异乡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下片写少女思乡的无限伤感。结拍妙语横生:“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少女多想抓住眼前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诗,然而转瞬之间那诗句却消失在苍烟水草丛中了,何其形象,又何其生动!

有人说这首词,大抵是山谷自创,特伪托神鬼以传,谁知道呢?

毛泽东的必胜决心和乐观情怀

1935年10月2日,红军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平凉—固原大道,次日,在山区青石嘴遇东北军白凤翔部骑兵,一战而胜之,并一鼓作气,于当天下午攻占六盘山——意味着长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险的突破。毛泽东目穷千里,激情满怀,不禁吟出一首《长征谣》。  

当晚,红军宿营在彭阳县河阳洼村。毛泽东在村民张有仁家窑洞里闪烁的油灯下,趴在小炕桌前记下了这首《长征谣》。此歌谣一出,即在红军及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广为流传,后经毛泽东先后八次修改,成为他诗词中的得意之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全词情景交融,清新豪迈,充分表达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和誓必打败敌人的乐观情怀,极富感染力。

(责任编辑:张姣姣)